“兄弟们猜猜今天旭哥采访谁?”
“现在有种游戏特别火有没有?”
“没错,就是剧本杀!”
丁旭对着镜
道:“剧本杀行业发展至第三年,剧本杀作者成为很多
眼中低门槛、高收
的新兴职业?”
“你问门槛有多低?”
“只要掌握套路和模板,经过短至几天、长则数月的培训,就能快速上手。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收
有多高?”
“只要写出一套
款本,收
百万大有
在!”
“好奇不好奇?”
“心动不心动?”
“别急,今天旭哥就带你们走进剧本杀!”
“有请资
从业者迷雾!”
“只是媒体把
部作者的
况报道出来,正常
况下没那么多,一个本子的收
过五万就不错了。”
迷雾是个带着眼睛的年轻
,大学毕业就从事剧本杀编剧,面对镜
有点腼腆道:“收到的新
投稿里90%都不是完整作品。”
“这两年高速发展的剧本杀创作势态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市场监管缺位导致抄袭和盗版行为得不到约束,部分看重行业红利的作者,忙于跟风、蹭热点,甚至水稻之父去世的话题度都不想放过。”
“那么综合实际收
、生存状态、
行门槛和行业生态等方面来看,剧本杀作者是当下的副业好选择吗?”
“我只能说赚钱不易、梯队分明,新
行需谨慎!”
丁旭点点
,这句话很实在,任何行业只聊
部玩家都是耍流氓。
对很多
来说,剧本杀作者显然是具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职业,身处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高收
低门槛、脱离传统的上班打卡制度、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但
了解从业者的真实状态后,会发现事实没那么简单。
“很多
都听过剧本杀作者进账百万的案例,比如像《你好》《兵临城下》这样的
款本,作者确实能获得50到100万的回报。”
“一个盒装本在正常销量我估计作者的分成在1~5万之间,有时候可能没1万,超过5万就勉强可以了。”
迷雾道:“其实主要看前期投
的时间成本,好一点的作品持续在卖,以后每个月卖多少也都是你的。就像农民种地,看你勤不勤快以及最后收成的质量如何。”
“我的第一部作品《脑海》是盒装本,销量一般,只卖出200多套。第二部作品《自圆其说》是城限本,定价2088元,在成都展上卖了20多套。”
“只算制作成本,不算时间成本的话,处于保本的状态。不过因为还在不断参展中,这个本子的收
并未停止,算是细水长流吧。”
此前他一直在金融领域工作,同样是全职,但当下的收
不及从前。
“我朋友第一部作品《马斯洛》,经过十几次的测试和修改,结合玩家反馈,大家都觉得这个本子可以当成城限去发。”
“但预算有限,在展会时决定转成盒装本售卖,展会上只开了两车公车便无
问津,原本打底500本,实际惨不忍睹。”
“所以不同梯队的作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收
差异,身边朋友有
写的剧本质量高销量好,一套赚三五十万,有
写线上本,一套收
1500到3000元,也有
的剧本完全卖不出去,一分钱分成没拿到。”
丁旭点点
,收
的多少也与发行方式有关。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买断和分成,直接买断的收
在几千到小几万不等,作者只保留作品的署名权,一手
钱,一手
货,至于后续卖得怎样、赚多少钱,就都与其无关了。
第二种是分成,这种发行方式给作者带来的收益更大,但只适合那些时间宽裕或对作品有信心的作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负责剧本的售后问题,也就是改本。
在发售之前每个本子都要经过多
测试,进行小到细节大到框架的各方面修改。有些好的作品,测一两次没问题,稍微改一下就可以,测到十几、二十、三十次也很正常,不断测试不断修改,这是以月来计的工程,所以有时候作者就直接让发行买断。
“你想
行必须选择团队作战还是单打独斗,要么签约体系成熟的工作室,要么自己同时兼顾创作和发行。”
“对作者来说签约工作室的最大优势在于高效省心,以我所在的工作室为例,其大本营在
圳,目前有将近二十个成员,作者可以远程兼职,还有负责监制、对接展会、商务等工作的全职员工。”
“前期的创作阶段,工作室对剧本的元素、题材、角色等方面都有把关和指导,减少后期的修改频率,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和其他作者一起讨论。”
“等到作品出来,整个工作室的
都要参与测评、提意见,定稿之后也不用
心发行和宣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