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书令合适?”
“高相公,或者萧相公都可以。”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便由高士廉做太子詹事加长安尚书令,张玄素为少詹事,萧瑀做长安侍中兼左庶子,于志宁同为左庶子。
杨恭仁做长安中书令兼右庶子,杜正伦同为右庶子。
太子领雍州牧,李靖为京兆尹,宇文士及、陈叔达为京兆少尹。
王珪为长安吏部尚书,李道宗为长安兵部尚书、许敬宗为长安户部尚书、段纶为长安工部尚书、窦诞为长安礼部尚书,李百药为长安刑部尚书。
长安行台一些关键的职位,李世民亲自点选。
刘弘基、李孝恭、武士彟这样的武德元老,也被李世民授以长安行台十二卫大将军等职。
至于长安行台九卿,更基本上都是太子承乾的那些姑父们担任。
反正长安行台小朝廷的这些官员,要么就是如宇文士及杨恭仁这些德高望重的元老,或是如王珪这样被贬的宰相。
要么就是非亲即贵了。
不过这些虽然大多已经被排除出大唐权力中枢了,但论能力也还都挺强,而且各自的
脉、威望,影响力也都还是很强的。
因此这个长安行台小朝廷,其实就是一个非常豪华的班子,相当于是给承乾的东宫班子给大升级了。
皇帝给承乾练手的地盘也更大了,不再局限于京兆,而是整个关中地区,虽然长安行台这边也还是得受洛阳朝廷管辖,但毕竟属于比州道更高级了,权力还是很大的。
李世民为了叛逆的儿子,也是碎了心了。
刚授为尚书右仆的高士廉改任太子詹事、长安行台尚书令,这右仆
又空出来了。
李世民笑着问秦琅。
“陛下自有决断,何须问臣。”秦琅自己检校中书令都不了,哪里还管的着尚书右仆
。
况且李世民是出了名的喜欢折腾宰相们,微小能手。
群相制度在他手里发扬光大,而且以他官兼职宰相更是成为制度,搞来搞去,这一切其实还不是为了削弱相权,强化皇帝对中枢的控制权嘛。
所以宰相选,其实大臣们都心知肚明,懒得
手,反正皇帝总有自己的想法的。
果然,李世民也没客气,真的只是问问而已。
“便让杨师道转中书令,魏征仍为侍中,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其实马周能力挺不错,只是终究资历不足,岑文本文笔不错,还是留在翰林院更合适。”
李世民似是自言自语,秦琅却不接话,他跟中书侍郎马周的关系极好,另外黄门侍郎崔以前叫崔民
,是秦琼妻兄崔敦礼的族叔,可秦琅并没有要举荐二
做中书令的意思。
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不会同意,所以懒得再去犯用唯亲这样的嫌疑。
皇帝面带着微笑,似乎乐在其中。
上午房玄龄才恢复尚书左仆,又刚加太子詹事,结果中午便又改了。
“朕念你写!”
李世民背负双手,十分自得。
秦琅提笔。
房玄龄为左仆,长孙无忌为右仆
,杨师道为中书令,魏征为侍中。
中书侍郎马周、令狐德棻,黄门侍郎崔、刘洎。
崔敦礼拜吏部尚书,李大亮升兵部尚书,唐俭为户部尚书。
刚被加为检校中书令的秦琅,保留检校中书令衔,总督岭南巡抚三广经略九府宣抚南蛮。
走出太极宫时,秦琅身上的衔又长了一些。
他现在是大唐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太子太师、检校中书令、使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世封使持节都督武安州诸军事、武安州刺史、兼使持节都督镇南诸军事、州刺史,承制拜封、宣抚经略岭南九府、驸马都尉、上柱国、卫国公。
对于这串长长的衔,秦琅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长安,就留给他们折腾去吧,自己还是先回岭南继续收拾南蛮,顺便搞搞自家的产业,等什么时候承乾碰的血流,知道痛了,他再回来。
刚才李世民说要把李象过继到苏氏名下,让苏氏抚养,做他的嫡长孙。这事根本没跟承乾商量过,估计回又将是一地
毛。
管他呢,谁家不是如此呢,他回长安这么久了,自家的那几个小崽子都还跟他生着呢,小时不认生,长大点却认生了。
秦琅打算回去跟玉箫她们好好谈谈,这次南下,脆就把她们和儿
们全都带着南下好了,跟自己呆在广州也好,直接送到封地武安州也行。
回到家,把们叫来,事
一说。
出乎意料,除了鱼玄机有一点点犹豫外,其它一群倒是十分高兴的应下,都说愿意随三郎去广州。
“到了广州,孩子们也有机会多亲近三郎,就不会再这么生份了。”
秦琅望向鱼玄机,“你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