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八月十八。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秘阁试考毕。
四位考官马不停蹄当场改卷。五名考生的卷子要经王安石,杨畋四位考官遍历,在卷后写下批语,最后议定等次。
制科成绩分为五等。
按照惯例一二等虚设,反正只要你是个就考不了一二等。
实际考生等次分为第三等第四等第五等。第三第四等有上下之分。比如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如此。
最差为第五等,第五等没有上下之分。
至于秘阁阁试在于筛选考生是否等,以及决定最后参加御试的
选。
要参加御试必须第四等以上,到了景佑年间更改为允许第四次等以上也可参加御试。
故而能参加御试,最少也是第四次等,甚至三等了。
三等有多难?
宋开国至今制科所取三十余中,也唯有十七娘的伯父吴育一
三等。但吴育不是第三等,而是第三次等。
制科第三等至今无得之。若制举考试中能有比状元更高的
衔,唯有制科三等了。
最后是否能三等,取决于御试上官家圣意。
王安石等五名考官先决断考生能否过阁(通过秘阁六试)。
六论通四以上,则可过阁。过阁后最少为第五等。
第五等看似在望,但过阁之难难如登天。
虽然能参加秘阁六试都是佼佼者,英中的
英。故而通一二以及通五甚至全通的考生都很少。
大多都是通三通四的。
众考官先看王介的卷子,评卷规矩如下,先看出处,上下文是否代清楚,至于文意言辞次之。
王介的卷子最后五位考官一致给出了通四的结论。通四也就意味着过阁了。但文章言辞稍逊。
最后给王介一个第五等的评价,这意味着王介无缘于御试。不过王安石很是为老朋友欣慰了一番。
之后是王魁的卷子,很遗憾尽管众考官对他的文辞章法都是赞叹不已。但只有通三,故而以不合格罢之。
却见王安石为王魁道可惜,与众言道,若是过阁,以王魁的文章是可
四等的。
众也是遗憾,规矩如此,不能
等就是不能
等。
接下来众考官们看到苏辙的卷子。
考官中吴奎本是天圣五年的进士,又在皇佑元年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第四等。在场之
中唯独吴奎一
即考过进士科,也考过制科。
吴奎本也是
强记,号称无书不读之
,故而此番制科考试,众考官以他为主。
吴奎看了苏辙的卷子笑道:“如今世要么尊经,诋经,苏子由年纪虽小却好大词。”
杨畋笑道:“吴公,我听闻这苏子由曾言公,谷二传不足取,治春秋只取左传。”
吴奎道:“公,谷二传确有传凿之意,不过至孙泰山后,今治春秋多有臆说之病,以诋经为能事。此子由贬而有理,二十年后天下治春秋者必有此
一席之地。”
其他考官也是认同吴奎之言,独王安石一言不发。
最后众查阅文章,发现苏辙在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中,没有
代注释出处是汉朝的包咸,故而被判为不通。
众考官见此多是为苏辙可惜,就差那么一些就是全通了。
最后六论,苏辙以五通合格,初定第四等,到底是不是第四等还要经御试后再授予最后等次。
之后则为苏轼的文章。
苏轼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原先制科十科用得是不同策题,但景祐、宝元年间,先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才异等两科用同样的策题。
之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茂才异等四科用同样的策题。
如此一来,这几科即名异而实同。故而这四科进士对外都可以自称贤良出身。
见到苏轼六论,众考官皆一致赞赏,连对苏辙颇有微词的王安石也例对苏轼赞许。
美中不足的是读至形势不如德论时,众考官都看得出苏轼于此篇稍有不足。
第一句‘《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这句话是出自孟子,而并非是传。
不过瑕不掩瑜。
最后苏轼得了通五。
当议论等次时,一旁王畴率先道:“篇篇文义灿然,苏子瞻非三等不可,四等即是屈就。”
杨畋问道:“那是三等,还是三次等?”
王畴道:“当然是三等,而不是三次等。”
要知道制科一二等虽说虚设,但三等也从未有可以得之,说来也如同于虚设。当年吴育得了第三次等已经是满朝上下一片哗然了。
“介甫你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