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在朝堂上文易也只是说了一些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惠民技术只是提了一句就一笔带过。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是不重视,而是朝堂本来就是确定大政方针的地方,不适合用来探讨技术问题。
告诉大家有这么一会事儿,接下来要重点推广,你们都重视一点。
细节问题就要等到早朝结束,抽时间把相关
员叫到一起具体商量。
早朝临结束的时候,文易又对官员认命做出了调整。
比如魏然从枢密院转
兵部担任郎中。他属于样样都懂一点,但样样都不
。
让他带兵打仗问题很大,但去兵部负责后勤工作最合适不过。
如果不是年龄不够直接就担任侍郎了,先挂个郎中职务慢慢锻炼吧,过几年再慢慢升迁。
古义提拔为礼部侍郎,实际主持礼部事务。
还有一些调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次职务调动倒不是为了提防谁分谁的权,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
之前很多职务都是空着的,或者一
身兼数职,这种
况肯定不能长久。
随着发展慢慢提拔更多的官员,最后一个萝卜一个坑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下面的
怎么想,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了,文易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感受就不做调整。
早朝结束,文易召见了薛大元、莫俊等
,把蚯蚓养
、沤肥等技术告诉他们,让他们全国推广。
熬硝的事
自然也不会拉下,他给出的理由是硝可以用来当药材,也可以用来硝制皮革,自己用不完还能当商品卖给北方的
原
。
而且熬硝是个比较简单的活儿,利用零碎时间,老
、
和孩子都能做。
是个给百姓增加收
的机会,能改善百姓的生活。
这个年代的
根本就没有火药的概念,再加上这个建议是和蚯蚓养
、沤肥一起提出来的。
他们并没有产生怀疑,只以为这个点子也是文易巡查时候总结出来的惠民之策。
还盛赞文易为民着想,是个明君。
处理完政务,文易又宣见了郭吉廷。
两
在宫中谈了许久,没
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只知道第二天文易就对御史台做出了改革。
首先是认命郭吉廷为御史中丞,实际掌管御史台事务。
众
都很惊讶,他们知道文易想重用这个
,但也没想到会直接就让他执掌御史台。
不过身为开国君主文易向来是乾纲独断,也没有
敢质疑他的决定。
而且御史台虽然是名义上的四大机构之一,监察百官,听起来权力很大。
实际上除了风闻奏事没有任何实权,郭吉廷在这个位置上并不能妨碍大家。
所以这项认命就这样通过了。
(四大机构:枢密院[军]、三省[政]、法院[法]和御史台[监察],前文说过。)
但很快大家就知道自己太乐观,因为文易的下一条命令就是增加御史台的权柄。
赋予御史台对特殊案件的审理权。
什么叫特殊案件?说白了主要就是针对官员的。
有审理权和没有审理权的御史台,完全就是两个部门。
有了特殊案件审理权,御史台就从原本只会‘嗡嗡叫’的蚊子,变成了悬在
顶的利剑。
薛大元、甘宪等
都对此保持了沉默,中低级官员纵使有怨言也不敢冲着文易去,只能把枪
对准郭吉廷。
简直就是害群之马搅屎棍,大王这么做肯定是他进的谗言。
而这也正是文易想要见到的。
郭吉廷从一出场就不光彩,现在更是成为大家的眼中钉
中刺,以后他能仰仗的只有文易。
否则在唐国没有他的立锥之地,甚至会死无葬身之地。
郭吉廷也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上任第二天就上奏弹劾了十几个官员失职。
虽然文易没有处置,但也足以震慑众
。
第三天他再次上奏,目标直指各城的总管和营团级以上将领。
按照传统规矩,作为封疆大吏和高级将领,他们要把家
放在京城。
或是嫡长子,或是父母,总之要有一个重量级的家
在京中为质。
可是唐国的高级官员和将领没有遵守这个规矩,阆湖的张鸿妻儿老小全在阆湖。
肖柏山的妻儿也都在晋安县城……将领中的贺方、武横父母妻儿也都在晋安县城……
你们不送质子进京,是不是有别的想法啊?
文易大怒,当场斥责郭吉廷危言耸听,并警告他不要再挑拨君臣关系。
可是郭吉廷表现的非常强硬,自己把乌纱帽摘了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