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全国那么多官吏加起来就是个恐怖的数字。
所以宋朝冗官和科举无关,而是不加节制的恩荫造成的。
到了明朝,朱元璋吸取了宋朝的教训,严加限制恩荫。
就算是宰相,也要作出一定成绩通过考核才能恩荫一名家
,如果皇帝不开恩旨,这辈子也就能恩荫这一次。
但别忘了还有庞大的军功贵族体系,每年的恩荫官数量也相当庞大。
总体来说,即便是科举制大兴的时代,恩荫制依然存在。
不过宋、明、清三朝虽然拥有庞大的恩荫官体系,但有一条铁律,只有进士才能位列三品及以上大员。
而且走正规科举当官的
升官速度更快,进士优先提拔,在这种
况下几乎所有的高官都是科举出身的
。
确保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读书
手里。
文易要搞的也是恩荫和科举相配合。
有
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要保留荫官?
脆全科举不就行了?
只能说这么做不现实,不给他们一点走捷径的机会,他们会把整个律法体系都
坏掉。
打个比方,一个
当了宰相,他的儿子却只能当普通百姓,这可能吗?
如果朝廷不让他恩荫,那么他就会绞尽脑汁的钻空子,这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如果朝廷允许恩荫他的一个孩子当官,哪怕只是个七八品的闲散官,他都不敢再冒险摧毁法律体系。
到那个时候,就算是他想这么
,整个读书
群体也会站出来反对的。
做
要懂得知足。
其实前世明朝走的就是这条路,效果还相当不错。
文易这也算是拿来主义。
但他也对恩荫体系作出了限制,如果想从军,必须去军校学习,通过考试才能进
军队。
如果想从政,也要先去学校学习,且只能当辅佐官不能当主官,也就是说县令、法官之类的这辈子想都不要想了,而且最高品级不能超过五品。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为官的,才能当主官,才能突
五品,才能进
中央成为部堂大佬乃至宰相。
整体上确保读书科举是主流的趋势。
……
封爵的事
稍告一段落,文易就把朝中重臣召集到一起,商议一统天下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