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法晋升,二来皂吏实属贱役。只要可以继续升迁,怕有无数秀才争当吏员。如今不正是如此吗?便是大明举
,在我治下,都愿从吏员做起。”
萧焕问道:“举
、进士也这样?”
“是的,”赵瀚点
说,“无论秀才、举
,还是进士,我都不会给予任何优免,考上进士我也不会直接放官。举
有资格参加省级公考,按照公考名次和实际官缺,可以直接做府衙小官,最高可担任县级佐二官。”
“不异地为官吗?”李邦华突然
话。
赵瀚说道:“必须异地为官,但是省内异地,只要跨府就可以,跨省做小官太不近
。当然,升至主官之后,必须跨省调职。”
“进士呢?”李珂问道。
赵瀚说道:“进士有资格在全国范围内,参加任何一个级别的公考。但是,依旧不能直接做七品及以上官员,必须先做佐官以锻炼能力。若在中枢升迁至七品,须外放为知县进行历练,别想着考上进士就能一直做京官。”
众
面面相觑,都为今后的士子感到忧伤,那得卷到什么程度啊?
可大明取士就不卷吗?
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进士都能做官,但好多只是无权无势的闲职。
这种京官混得特别惨,京城物价本来就贵,还得自己租房子住,又没能力吃拿卡要。全靠那点死工资过
子,养活自己都困难,也不知哪年能获得重用。
而赵瀚的改革就是,秀才、举
、进士,相当于一种学历,有资格参加各种等级的公考。
官府缺多少职位,公考就招几个
,没被选上的自己该
嘛
嘛。
你可以先找其他工作,等着下一次公考,不耽误朝廷,也不耽误自己。
赵瀚又说道:“统一天下之后,若是等着做官的读书
太多,还应当设置年龄限度。七品官做到六十岁必须致仕,五品官做到六十五岁必须致仕,三品官做到七十岁必须致仕。超过三十五岁,不可再考举
!”
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冗官冗员。
只要你坐上了龙椅,读书
的适应
很强,别搞得太过分就可以。
比如朱元璋,一度废除科举十年之久,天下士子除了骂几句还能
啥?后来恢复科举制,也不是士子骂来的,而是朱元璋自己纠正的。
起因是朱元璋发现科举有弊病,选拔出的官员没有经验,
啥啥不行。于是废除科举,搞举荐制,举荐出的官员一上任就能做事,等于把培养官员的责任
给社会。
谁知举荐制还不如科举,首先举荐上来的官员良莠不齐,其次掺杂了一大堆裙带关系。
朱元璋试图改革举荐制,改来改去也没用,最后还是恢复科举制了事儿。
只要不废除科举,赵瀚可以由着自己的想法来。
李邦华问道:“今后开科,考秀才、举
、进士,那些《数学》、《几何》也要加
?”
崇祯已经正式下令,在乡试、会试两级科举,加
兵法韬略等内容。
崇祯这个末代皇帝都可以,赵瀚今后做开国皇帝为何不行?
只不过,评卷制度必须更改。
此时的大明科举,纯以八
取士,考官也只看重八
文,即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其他的公文写作、断案、兵法等等,全都属于酌
加分项。虽然也要考,但考了等于没考。只要你的八
文过硬,其他几场考试
白卷都可以。
赵瀚笑着说:“我是这样设想的。第一场考八
,满分一百。第二场考公文、律法,满分一百。第三场考数学、几何,满分一百。第四场考大同理论,满分五十。一共三百五十分,以得分来排名次。”
问清楚之后,竟然无
反对。
李邦华这种进士出身的都不反对,因为历代科举内容,本来就一直在不断调整。
别把古代看得过于僵化死板,明代的国子监,甚至一直使用学分制。每月有月考,每年有年考,修满多少学分,就可以升班。全部学分修满,就可以从国子监毕业。
至于赵瀚说,不必照搬朱熹言论,那就更没有问题。
因为从阳明心学崛起之后,八
文就各种背离朱熹了。有些考生,甚至会研究主考官喜好,先调查主考官是哪一派的,再以此来选择用心学还是理学写文章。理学也非朱熹那套,而是明中期兴起的新理学。
赵瀚说这么多,只是提前讲明白,因为明年就要正式调整教育制度。
至于改革科举,等崇祯死了之后再来实行。
(感谢飘的风nj的盟主打赏,顺便求一下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