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下午,鄱阳城一隅,常来食肆生意兴隆,东主马青林看着几乎客满的食肆,笑得眼睛都要眯成一条线。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再看看门外、街对面的其他食肆,看着这些食肆冷清的模样(相对),马青林的笑意更浓。
食肆生意好,当然是因为菜肴大受欢迎,他年前买来的两个菜谱,做出来的“蒸鱼”和“秘制鱼
汤”,
受老顾客好评。
常来食肆本就有回客,新菜得老顾客好评后,名气自然就很快传播出去,引来更多的客
光顾。
新年开门营业不久,食客纷至沓来,气快速聚集。
一年之计在于春,得了个“开门红”的马青林,看着自家食肆内火的用餐
景,怎么能不心花怒放。
再看看生意冷清的几个竞争对手,马青林心中感慨:花的六万钱,果然值啊!
蒸鱼且不说,就说“秘制鱼
汤”,因为用的是白鲢或者花鲢鱼
做汤,和常见的鲫鱼鱼
汤有明显区别,且味道不错,尤其受到食客欢迎。
许多都是听说常来食肆有招牌菜,能把白鲢、花鲢鱼
汤做得很好喝,特地慕名前来一饱
福,吃过之后赞不绝
,又向亲朋说好。
所以,常来食肆的“秘制鱼汤”,名气很快打响,新年过后活跃起来的过路客商,在鄱阳城暂居时,都要过来尝一尝。
城里各官署的官吏,许多大户家,都慕名派
来预定鱼
汤,让食肆备好鱼汤送上门。
一尾白鲢或者花鲢,鱼做汤,鱼身切块做“
蒸鱼”,都能为常来食肆带来生意,生意如此火
,马青林笑得嘴都合不拢。
但烦恼随之而来:
做鱼汤就得有鱼
,还得是花鲢或者白鲢鱼
,毕竟
家就是奔着这种鱼
而来,可不能用其它鱼
充数。
所以白鲢和花鲢供应不上了。
马青林已经和鄱阳城许多鱼主和鱼贩打了招呼,以不错的价格收购白鲢和花鲢,有多少收多少,
但即便如此,白鲢和花鲢的供应依旧紧张。
仅仅常来食肆的需求量,不至于弄出如此场面,是因为其他食肆见着常来食肆把花鲢和白鲢鱼做成好汤,也开始琢磨菜谱,同样开始收购白鲢和花鲢。
与此同时,大户家的厨子也开始琢磨如何把白鲢、花鲢鱼
做好,伺候好雇主,自然也需要购买白鲢、花鲢。
突然骤增的需求,造成鲢鱼的瞬间‘短缺’。
鱼主、鱼贩们当然不会和钱过不去,乐意多卖鲢鱼,但做不到。
这年没有谁能专门针对花鲢、白鲢进行“定向捕捞”,渔民捕鱼都是在鱼群聚集水域下网,网上来有什么鱼就是什么鱼。
虽说白鲢和花鲢是常见的鱼类,一网下去捞上来的鱼里常有鲢鱼,但不能确保每一网都能捞上许多。
这种明显只看运气的捕鱼方式,满足不了鄱阳城内对鲢鱼短期涨的需求。
马青林为了解决货源,这几忙得团团转,此刻站在食肆门
,眼
看着街道上的往来行
,那模样仿佛倚门远眺等着夫君归来的小娘子。
盼来盼去,总算是把那个盼来了。
梳着总角发髻的李笠和武祥,推着个手推车往这边走过来,马青林见着李笠,就宛若见着了亲,
迫不及待的迎上前:“李郎!鱼带来了么?”
面色有些疲惫的李笠,被这一声亲热的“李郎”弄得浑身皮疙瘩都起来,看着满脸期盼的马东主,笑着拍拍车上几个木桶:
“当然带来了,约定好的事,我哪里能食言?”
马青林闻言眉舒展,又问:“这里有多少?”
“总共五十尾。”李笠回答。
“好!”
马青林不停念叨着“好”,带着李笠和武祥进门,刚进门,迫不及待地在柜台附近“验货”。
五十尾嘴还一张一合的白鲢、花鲢,每尾至少有四斤以上,马青林看在眼里,喜上眉梢:“好,李郎言而有信,我也不能食言!”
按着年前说好的价格,马青林以每尾八十文(重量至少四斤)的价钱,和李笠钱货两清。
四千钱到手,李笠和武祥在后院清点铜钱完毕,各自把两千钱(每千文一串,共两串)绕在腰间,然后放下衣襟挡住。
马青林亲自送两位出门,一边走还不忘叮咛:“李郎,一定要按约定,定期把鱼儿带来。”
李笠笑道:“马东主放心,我李笠做事向来守信,只要马东主按约定收鱼,我定然有多少卖多少。”
“那就好,那就好!”马青林笑起来,由衷认为年前的买卖做得值。
李笠不仅买菜谱给他,还和他约定年后定期送来鲢鱼,当然,李笠也承诺绝不把菜谱泄露给其他食肆。
这样的约定,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