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马,不得箭,一出仕,起家就是高班秩的将军号。
如此不公,导致地方豪族以及寒族产生不满绪。
当地方豪族、大量寒族发现在体制内,无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时,当大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劳役压得喘不过气时。
当宗室欲壑难平,不满足于各种特权待遇时,梁国的国内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心思
。
宗室希望,自己才好更进一步,坐上那个位置;
地方豪族、寒族希望,自己才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百姓希望,希望那些骑在他们
上吸血吃
、作威作福的
上
,全家都死在战
中。
心思
,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被某个突发事件引
。
所以,侯景以不到一千残兵梁,造反后却能够迅速南下,攻
建康。
围困台城时,已经拥兵十余万。
而勤王大军虽然兵力更多,但表现极其拉胯,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有希望借助侯景这把刀,
掉皇帝、皇太子,
掉中枢,自己才好浑水摸鱼。
所以,不是侯景能打,否则当初侯景坐镇河南、拥兵十余万时,怎么连淮水都过不了?
是因为他才有不到千余残兵,在梁国国内那些心怀鬼胎的派系看来,就是一把用完便扔的杀刀。
侯景能在短时间内,兵力从不到千余,瞬间膨胀到十几万,并围了台城,是因为梁国国内无数对现状不满的,把侯景送到建康城下的。
“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历代都是如此。”李昉把论据列了一通,给出论点:
“高门士族把持着才选拔途径,以武晋升的渠道又很难走,导致地方豪族和寒族子弟在体制内看不到
仕、升迁的前途,就只能另辟蹊径,选择投机。”
“高风险高回报的投机,就是造反、政变。”
“地方豪族撺掇外镇的宗室造反,寒族出身的佐官佐吏鼓动府主造反,甚至大量不得志的士族,也撺掇某位皇子、宗室夺位。”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高额的回报,成为新朝或者新皇帝的肱骨之臣,实现生的大跨越。”
“当国内局势稳定时,这些没有机会,所以,他们选择投机,
心思
。”
“这才是病灶,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历代总是摆脱不了的噩梦,宗室残杀,地方和中枢不断内战。”
说了一番,李昉对父亲所开出另一个治病药方夸赞起来。
朝廷以科举考试选拔才,分士、庶两榜,给了士、庶子弟一个公平的
仕渠道,之后的晋升,也不在看中门第,而是看重政绩。
但并不是所有都能读得了书、读得好书,于是,朝廷又给了“武”这条通道。
凭军功可以仕,且文武可以转换,缩短将军号的阶梯,无军功不得封爵,一些列措施,使得寒族以及根本不识字的平民,有了体制内稳妥的“卖命”升迁途径。
开设军校、低门槛的学资格,军校毕业生直接为尉官,等等,让勋贵、官宦们众多子弟的
仕、升迁有了保障。
子孙后代仕有了保障,勋贵、官宦们也就放了心。
也让起于行伍的兵卒,有了从兵变将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来自自己依附的将领、而是来自体制。
当社会的各阶层,都在新体制下,安稳地获取相对公平、通畅的仕、升迁渠道,可以按规矩接近、进
权力中枢,维护、争取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何还要投机?
李笠对儿子的夸赞不感冒,他看重的是儿子能想通事的关键,这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若大家业,将来总要到儿子手中,如果儿子成了如同隋炀帝那样的败家子,那么他毕生的努力,到
来不过是一场空。
至于儿子给出的结论,李笠有看法:“投机是肯定会投机的,这是的本
,因为
是逐利的,而
利的诱惑,总是吸引那些胆大的
。”
“即便这新体制稳定下来,也不会缺政治投机的。”
“目前新体制若能稳固实行,只是初步解决了大环境的问题,但是,政治投机,防不胜防,什么体制都无法杜绝。”
“为什么呢?风险大,回报高,对于某些来说,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与其寒窗苦读十余载,参加科举博个金榜题名,然后在官场熬资历慢慢升迁,亦或是从军,在战场上玩命军功,还不如...”
李笠看着儿子,一字一句说:“还不如,想办法接近皇帝、储君,投其所好做恩幸,凭着南朝历代‘寒掌机要’的规矩,直接
中枢,参与决策。”
“这条路的回报,你说高不高?”
“或者,作为某个皇子的亲信,策划夺嫡,文夺或武夺,武夺的话,在地方上起兵的难度极大,但在京城发动宫变,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