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大江边上,楚州治所县,楚国行军总督梁森登上北岸山坡,看着脚下
县旧城故址,又看向南岸新城所在。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那里,是遍布陡峭山坡上的民居,仿佛一级级台阶般,远远看去,蔚为壮观。
但是,梁森见了此此景的第一个年呕吐,是隐患颇大:
要是山坡底部民居失火,火必然顺着山坡往上烧,那可不得了。
然而此处地形就是如此,无论南岸、北岸,都是山坡陡峭,没有多少平地,大量民居依山而立。
所以这里的道路十分陡峭,爬起坡来能让走得气喘吁吁。
在岸上居住多有不便,所以县多有百姓以船为家,以打渔、航运为生。
梁森看着江上云集的大量船只,想到了之前的白帝城一战。
那一战,周军水师被官军炮船轻易歼灭,大量兵卒、青壮身亡,这当中,恐怕少不了县乃至楚州沿江地区的渔民、船民。
所以,大概要过二十年,一代时间,这里的
气才会恢复。
而二十多年前,魏国攻蜀,随后持续多年的战,死了不少
,加上现在这一次,要完全恢复梁时的
气,等于要过两代
。
这就是世,
命如
芥。
战留下的累累伤痕,只能靠太平岁月来慢慢抚平。
旁边,一群参谋正在观察县地形,根据现场勘查
况,对之前拟定的作战计划进行“校对”,看看有无必要进行调整。
楚州州治县,自古为江防要地,此处有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汇
,为水路枢要。
其中,涪水水流量很大,其上游地区,多有州郡要地。
按计划,官军拿下县后,要分兵两路,一路从
县北上,沿着涪水过遂州(州治遂宁),抵达潼州(州治
西)。
西,正好位于成都(西南方向)和剑阁(东北方向)之间,可以卡住关中、汉中周军西援成都的通道。
此为阻援。
另一路,继续沿江西进,过青衣(青衣水),转北,沿着岷水而行,进成都地界。
此为攻城。
如此安排,相比晋时桓温伐蜀,多了一路:分兵沿涪水北上。
当时占据蜀地的是成汉国,外无强援,所以兵力万余的晋军直取成都即可,本身兵力也少,要分兵就是自寻死路。
现在,官军要取成都,必须分兵阻援,因为关中方向会有援军救成都。
此为既定方案。
可若是把“攻城阻援”,变成“围城打援”呢?
即官军接下来要解决的首要目标,从成都变成自东北而来的周国援军。
这种打法,和之前候在白帝城外,等着益州援军抵达再一起收拾,是同样的道理。
先歼灭敌军野战力量,再去取缺兵少将、外无援兵的城池。
若如此,抵达潼州西的军队,是主攻,沿着长江(再往前是岷水)去成都的军队是偏师,掣肘成都守军即可。
这么布置,有个问题:主攻的军队驻扎西,若周国援军迟迟不来,那么是东攻剑阁还是西攻成都?
东攻,就是再度分兵,摊薄兵力,一旦成都这边战局出现变数,满盘皆输(哪怕变数的出现几率很小)。
若西攻,而周国援军突然从东边冲出来了,怎么应对?
又要攻城,又要打援,同样会摊薄兵力,很容易出意外。
如何取舍,完全取决于周国增援益州的兵马,是否会很快出剑阁。
类似赌,赢了,收益很大,输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
夜,江南岸,县城内,暂做行辕的公廨里,梁森琢磨着地图。
今他召集诸将议事,对接下来的行军路线进行了讨论,他提出了一个战术:
兵是要分,却不是在县分。
而是主力沿着涪水北上,过遂州遂宁,取潼州西。
到了西,再分兵:一路西进去攻成都,一路东进取剑阁(前提是周国援军尚未出剑阁)。
和既定方案明显不同。
这样做的好处,是后勤稳,只有涪水这一条“粮道”,可以集中使用船只来运送各类辎重和补给。
对于后勤线(水路)的保护,所需兵力较少,能节省兵力。
在西分兵,东、西二路兵马背靠背,不怕有
偷袭。
成都周军已经不具备主动出击、决战的能力,而东边汉中乃至关中的周军是否及时来援,都不影响己方依托西对成都展开攻势。
若周国援军来得慢,己方只要拿下剑阁,即便没有火炮,也完全可以把对方的主力挡在剑阁以东。
然后从容集结兵力,拿下成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