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有权拿回来。
宙道就是殿兴有福论那种,设法论证天命在时间上古今长存。
一个是华夏正统在空间上的蔓延,一个是时间上的存续。
这两门学问,其实都是有很
奥的讲究的,古今为皇帝搞正统论的帝师级哲学家搞的就是这个。只不过大部分小白不感兴趣,不如打打杀杀来得热闹。
而蔡邕的学问方向也是搞这个的,所以恰好都略有研究——如果十二年前蔡邕没遇到李素,他当然搞不出《殿兴有福论》,但如果给他时间,他也能琢磨出一些次一点的成果,只是没现在这个那么好用。
刘备听蔡邕这么说,立刻郑重起来,他倒也谦虚:“朕少不读书,自起兵之后,倒是常常请教身边博士,求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不过朕也就读读那些能直接借鉴古
行政、用兵、用
做法的史料,其余不曾多涉猎。太傅是当朝史家第一,朕那点粗浅读史,不值一提,还请太傅直言教我。
反正还有三四
才到雒阳,有的是时间,朕这三天就专心向太傅求教。”
刘备这么谦虚,主要也是他的心理期望瞬间拔高了:蔡邕要介绍的绝招,如果又是一个类似于《殿兴有福》那么牛
的玩意儿,那他这个皇帝也做得太爽了,上天直接赐给他时间和空间两大神级杀器!
蔡邕心里有底了,就从基础开始扫盲:“陛下既然也略读过史书,《史记》本纪第一篇《五帝本纪》,总了然吧?”
刘备一愣,有些尴尬:“这……看是看过。实不相瞒,朕一直觉得,若是那些有帝王施政得失详述的篇幅,朕都是认真学的,不懂也会找博士讲。
但这《五帝本纪》,虽为史记第一篇,却大而无当,无非是讲了五帝血统传承、世系族谱、迁徙流转,没什么经验教训可学。
朕并非治学之
,实在不愿死记硬背上古先王的族谱籍贯。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
意?”
刘备这番辩解,不是熟读过史记全文的
,或许听了有点懵
,所以需要再稍稍翻译一下:
《史记.五帝本纪》的主要内容,都是黄帝开始,加上后面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
祖宗是谁、谁是谁的子孙、还有什么旁支兄弟姐妹、娶的老婆是什么氏的,又迁徙到哪里……
想想也很正常,尤其是现代
都知道,华夏有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才开始,所以夏朝连遗迹都不能说明确挖到,原始文字史料记载自然也极为稀缺。哪怕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只能是从传说里搜集掌故。
这种
况下,五帝本纪确实只能记这些很粗略的事
,至少尧舜开始,才有一些行政理念的典故,还是为了起到寓言警示作用的。而皇帝、颛顼、帝喾根本没有什么有教育意义的典故,纯就是家谱。
不光刘备读了会郁闷,很多不懂正统论的
,如果读《五帝本纪》,也会懵
,都什么没价值的流水账!
不过,在蔡邕这样的行家眼里,
况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蔡邕是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微笑着听完刘备吐槽,捻须启发道:“陛下觉得这不过是家谱籍贯流水账,也不奇怪。天下读书
,读到这一篇,一万个
至少九千九百九十九
,是跟陛下一样的想法,不知其中另有
意——所以,才民智可用。
让老臣为陛下梳理一下吧,《五帝本纪》的谱系籍贯部分,几句话概括,大致是什么意思呢?
黄帝是有熊氏少典之子,有二十五子、建氏者十四
,黄帝自己正妃嫘祖为西陵国
,其余纳妃又分属何氏,所以其子有混
那些氏的血统……
再到黄帝之子玄嚣、昌意,分别娶妻东夷凤鸿氏与蜀山氏。
昌意生帝颛顼,而玄嚣之孙为帝喾,帝喾又生挚、放勋,初立挚,不贤而天下
改拥放勋,是为帝尧。连最后的舜,都是黄帝八世孙、帝尧的
婿……
总结下来,黄帝为五帝之首,第二的颛顼是他次房的孙子,第三的帝喾是他长房的曾孙,尧是重孙,舜又是另外一支的八世孙……”
刘备听到这儿,有些
发昏,他连忙摆手表示希望提速:“太傅,朕虽读史不详,不过这些还知道,虽然记不清五帝后四个分别是黄帝哪一房哪一支,好歹还记得辈分,能直接说重点么?”
蔡邕无奈地摇摇
:“重点就在这里啊!可惜,老臣为陛下如此剖析,陛下却没有注意到——难道陛下觉得,颛顼帝喾尧舜,他们真的是黄帝的子孙么?
五帝本纪末尾,太史公言: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儒家所尊《尚书》,推崇的是‘三代之治’,也就是尧舜禹,所以只记载到尧以下,本来是没有五帝前面三位的,太史公是从《春秋》、《国语》中择善而录,才补齐那么多——他为什么要补齐?他补齐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