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相忘于江湖。
可是,就这么让许安阳说一句“恭喜”,把程思思推
别
的怀抱,这也不是他的风格啊。
毕竟论床上的契合度,两
真的挺默契的。
刚刚在沉默时,许安阳快速琢磨了一下。
以他对
的了解,
是一种被动决策型的动物。
往往她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但她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让对方去推动这个决策的发生。
比如一个
孩想和男朋友分手,这个念
她已经出现,并且笃定了,可她很难直接开
说分手。
于是就旁敲侧击,不停的和男朋友谈论感
问题。
不管男朋友怎么回答,两个
的意见就是不合,甚至会争吵起来。
吵到最后,光明磊落一些的
孩会直接提分手,说既然我们意见不合,就不要在一起了。
心机一点的,会让男方先说“你觉得我俩不合适就分手吧”,
孩会想,“果然,我的想法是对的,”于是,顺水推舟,分手了。
而这时候,大部分男生还只是赌气呢,没想到
孩真的就分手了。
后面再纠缠、求和,也只是加速分手的这一过程,并让
孩觉得“我一开始的决策果然还是对的,但分手不是我提的,我们是真的不合适。”
所谓被动决策,本质上就是先有答案,再去找证据。
看似是对方做了些什么,导致关系
裂,她是被迫接受。
实际上,是在她心中关系已经
裂了,她再去找茬找事,这能好得了吗?
程思思和许安阳说这话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两
不是恋
,所以她更直接一点。
她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所以许安阳说出一些证据来,好让她彻底走上那条理
的路。
如果许安阳说“我们俩可以在一起”,程思思只会觉得不屑,那你
朋友怎么办?
如果许安阳说,“好吧,那以后我们就不见了,”程思思更是可以顺坡下驴,以后就做普通朋友。
这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字,那是一个“分”字,不管许安阳怎么掷,都很难改变这个结果。
但有第三种结果,这种
况就是硬币立在地上,两面都不朝上。
至于许安阳要怎么做,硬币才能立在地上,说实话,程思思自己心里都没有答案。
或许正是因为不知道答案,程思思才会来找许安阳,说这句话的吧。
如果她知道,她就不会来了。
她抱着的那一丝希望,含混着对许安阳的那一点特殊的
感,告诉她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结束。
要和他说点什么,想听听她真实的想法。
程思思设想过很多答案,比如许安阳会承诺和她在一起,她或许会开心一下,但这不是她想要的。
她知道许安阳有很多
,不做她的
朋友,她不介意成为其中之一。
但要做
朋友,她做不到。
而许安阳是不可能为了她离开其他
的。
又或者,许安阳会向她
的告白,诉说她的心里话。
那样程思思会很感动,然后继续走家里
帮她选好的那条路。
和一个合适的
恋
、结婚,在电视台站稳脚跟开始优渥的生活。
其实她心里不太喜欢长辈介绍的那个
,不是不好,只是不来电。
但
这个东西,经历过糟糕的一次,就很难再想去追求第二次。
最差的
况,就是许安阳会冷漠地答应,说好,然后消失再也不见。
不过或许这也是最好的
况,程思思觉得断
净了,对大家都好。
让电视台的这张沙发,成为双方内心永远的秘密和回忆。
好像不管哪种回答,程思思都提前将其堵死了,那唯一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呢?
有出路吗?
结果,许安阳和她说,“你就这么认命了?”
她反应了一下,才意识到许安阳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果然,自己在他面前还是被彻底看穿了吗?
长久以来的挣扎、反抗无果,还是被他戳
了吗?
鲁迅先生说,
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并没有错,但
类的悲欢是相似的。
所以,你或许不能感同身受,但你只要自身经历狗丰富,就能看出来另一个
曾经经历过什么,正在经历什么。
许安阳是个丰富的
。
他的烟还在抽,黑暗中的红点随着呼吸一闪一灭。
从程思思的沉默许安阳知道,那枚硬币还是立起来了。
他又怎么能看不出来,程思思的很多行为,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反抗。
对施加在自己身上,不要想要的压力、规划和命令的反抗。
其实大多数年轻
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的安排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