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了自然就没有苦痛了,所以‘灭谛’叫做‘灭’。
但是老
认为,
活着,其实也可以通过修行断绝苦痛,达到宛如‘寂灭’的效果。
当然,‘灭谛’这个词语是莫语直接通过老
的话语翻译而来的意译,而老
原本所说的是一个莫语很熟悉的词汇,‘涅槃’。
同样,‘觉悟者’也是莫语的意译,老
原本的发音,‘觉悟者’这个词语直接音译过来,也是一个莫语很熟悉的词汇,‘佛’。
到此,老
其实解释清楚了,他的那句‘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老
认为
的自身是这世间最尊贵的东西,
可以通过修行自我,成为觉悟者,超脱世间的所有苦难。
这第一番论道,看起来像是两
在各说各的,牛
不对马嘴,实际上是两
在称述各自的观点。
这就像辩论赛里,论辩双方的第一名辩手要首先称述己方的观点一样,先列出一个观点,然后对方再根据己方的观点对对方的观点提出意见。
在互相讲述了自己的道之后,两
根据对方的道,根据对世界的领悟,继续辩论了起来。
其实莫语和老
的道就有一点像对立的双方。
莫语的道看起来是说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
世’的道,这个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顺应被统治者的民意,不要通过自身的私欲去
预被统治者的发展。
天子垂拱而天下治,天子拱着手坐在宝座上,什么都不做,与民休养生息,天下自然而然的就治理好了。
由此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程度,无为是手段,无所不为才是目的。
天生圣
,教化万民
而老
的道是‘出世’,如果莫语的‘圣
’要天下太平,社会发展,求的是自我的实现和社会的实现,那老
的‘觉悟者’求的就是自我的超脱,要远离世俗,断绝
欲,恪守戒律,自我修行,如此达到自身的‘涅槃’超脱。
核心的差距就是度己还是度天下。
但是两
的道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在对立之中又存在着统一之处,比如两
的道都偏向于清静无为,比如莫语的‘圣
之道’,在度天下的时候,也在度己身,社会的实现其实就是为了自我的实现。
虽然在辩论,但是两
并没有争吵,也没有大声的呵斥,而是慢声细语,平静的指出对方道中自己觉得不理解或者觉得有误的地方。
争吵实际上是想通过自身的一种比斗的手段,让别
的思想被自己控制,而论道,事实上是通过对方来寻找自身道的漏
,用以补足自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终,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两
都是极其聪慧的
,每当一个
指出对方道中的漏
,另一个
就会迅速理解,给出解释或者修复这个漏
。
而在第三十天的夜晚,莫语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要传教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扣住了老
道中最核心的部分。
老
的道是修己身的道,是要超脱物外,隔绝
欲,从而觉悟的道,这样的道,他就不应该传播,因为传教本身就是一种‘贪’,执念要求让更多
的学习自己的道,本身就是一种‘贪’。
而他的道之中,又包含着希望众生都能超脱的愿望。
当莫语问出了这个问题之后,老
停住了,他看着莫语,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辉,他轻轻点
,缓声说道,
“要。”
这一个‘要’字,其实就
去了他要极端修自身的道法。
然后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莫语,
“我,小乘,你,大乘。”
乘,其实就是车辆的意思。
小乘,就是小的车辆,小乘修自身,自己通向彼岸觉悟,搭载的车辆小;大乘就是大的车辆,大乘度世
,要让世
都通向彼岸觉悟,就需要搭载大的车辆。
然后老
把手搭在莫语的手上,露出了他和莫语见面以来的第一个表
,一个‘微笑’,
“麻烦你了。”
此刻他道圆满,觉悟超脱。
一重重淡淡的光辉笼罩在老
身上,将他的身体宛如飘零的蒲公英一般分解开来。
他最终并没有转向传教,而是继续选择了自己修自身的路,但是他将自己的‘道’转移给了莫语,摆脱莫语将自己的道传播下去。
于是,他通过一种取巧的方式完成了自身道的圆满。
也在此刻,他的生命完全耗尽,灵魂化作碎裂的
神,永远的融合进
了道中。
莫语静静的看着老
消散,看着他的生命回归道的本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于老
来说,他所参悟的道已然实现,以凡
之身窥探真理,他完成了自身的觉悟超脱。
而对于莫语来说,他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