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路可以延续下去,若是他走了歧路,那亦可为后世者为鉴。”
这句话,让陈止从基于后世的评价中走了出来,回忆郭象所言,这才注意到,这位玄学宗师崇尚的道路,其实和老庄之说不同。
庄子说“何谓天,何谓
”,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穿牛鼻,是谓
以
灭天,无以故灭命”,其意为,牛马本身是自然,而将之驯化了就是
做的了,不复自然,其本质,是将天
之间看成事对立的关系。
这是认为,
对于自然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满足欲、念,不惜灭天、灭命,这也是之前众多宗师继承的观点,比如陈止提到的何晏、王弼等,也有类似表述。
与之相比,郭象则不同,他从
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
对自然的改变,可以在顺从自然本
的前提下进行,其种种言语是尝试说明,“
为”可以符合于自然。
他说:“知天
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这种名教明合的看法,实上更改了老庄无为的立场,转而有了积极意义。
实际上,陈止在秘书省任职期间,因职位的关系,接触了不少为学之
,他们从各处而来,抵达洛阳做学问,是因为这里有底蕴、有藏书、有宗师,还有诸多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天下各处的诸多看法。
陈止就现到了,这些
的观点,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郭象这番看法的影响。
“很显然,按照历史的惯
,郭象的这种看法,随着展,会对整个天下的学术、学问风
和传承,带去影响。”
看着身前这个生命力衰退的老
,陈止在这一刻,忽然有了种错觉,感觉自己在看着历史的塑造过程。
这种感触,在他来到秘书省之后,就逐渐浮现出来,越强烈、清晰。
不同于金戈铁马的塑造历史版图,阅读过往书籍、文献,听着诸多宗师畅谈他们的理念和思想,给陈止另外一种塑造历史的感觉,好像是在指引着未来的脉络。
单纯从后世的书本上了解到一二名词,和眼下这种亲身参与进去,看着某种思想生根芽的感触,截然不同。
尤其是,很多宗师在塑造思想的过程中,还都会和陈止探讨、询问。
当然,陈止也很清楚,众宗师固然知道自己的名字,但注重的不是他的名望,而是看重自己整理书籍的能力,他们之所以会和自己探讨学说、理念,也不是要从陈止这边获得什么启示,而是想要影响陈止,让陈止接受他们的思想,然后再通过陈止,去影响更多的
。
眼前的郭象就是这般打算的,在查找书籍的间隙,常会拿出些许事来议论,表看法,然后按着自己的学说给予解释,来让陈止理解。
对这样的做法,陈止多是报以友好的笑容,但并不会盲从,因为他来自后世,能看到一条脉络,所以不会陷
其中。
很快,所需书籍被
搬来,郭象立刻就投
到了查阅中,也就停止了
谈,沉浸到了书册、简牍之中。
陈止脱身出来,回忆二
刚才的谈话,略有感触。
“前后几位宗师,都想让我接受他们的学说,兴许是有收徒的念
,我的名望在他们看来或许并不重要,但聊胜于无,关键是还有点整理、归纳的本事,加上背后
脉,对他们而言,是个理想的弟子
选,可惜,我无意于此,也没有时间放在此事上面。”
摇摇
,陈止吩咐了一番,看了一眼时间,跟郭象的随从
代了一句,也没去打扰郭象,就当先离开。
秘书省自有一套运行体制,无需他这个秘书监时时刻刻守在这里。
对陈止而言,今
也是平常的一天。
不过,等他到了自家,却现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了。
“老太爷来了。”陈觉守在门
,一见陈止就上来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