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丘墓葬到迷宫之时从‘对面’开过一次的,而现在则是从迷宫中顺利回返。所以能到这一步的,算是和他们‘过招’之后,已被认定为高手。”
“所以我才奇怪,怎么回返还要再设一道机关?”
吴夺想了想,“孤丘墓葬和地下迷宫,毕竟不算一处地方,小心从事,也在
理之中。”
吴大志沉吟片刻,“先不想了,看看这八个字。”
“爷爷,看来您识得?”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嗯?”
这八个字若是用现代字体写出来,或许吴夺还能琢磨出点儿意思来,但就这么听一遍,一
雾水。
吴大志解释,“这句话,出自《尚书·尧典》,准确地说,在他们战国时期,应该叫《书》······”
《尚书》本来是一本古代历史文件和历史事迹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为《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实际上《尚书》的构成古时就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而现存版本,更是真伪参半。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几乎焚毁了所有《尚书》抄本;后来西晋永嘉之
,又几乎全部散失。就这两个“几乎”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因为是战国晚期的
刻的。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的大致意思是:花言巧语,阳奉
违,貌似恭敬,其实大恶。
这句话,是尧评价共工的。这种上古时期的
物,有一些记载,也有神话传说和诸家杂谈,不太好考证;从这个评价来看,在尧的眼里,共工就不是个好玩意儿。
不过,这句话用来这里,显然不可能是为了评价共工。
更像是对来
的一种提醒和警告。
“我就说这些
里
,可能啥
况都有,您看,《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这里
可能还有儒家的
。”
“嗯,这些
能抱成一团,实属不易;是九鼎,让他们摒弃了‘三观’未必相合的
况。”
“若是按错了,会出现什么
况呢?”吴夺看了看吴大志,“照您说的,应该不会有什么暗箭之类的。”
吴大志轻轻摇
,叹了
气,“我只能看出,应该是按动其中一个。”
“八选一。”吴夺又问,“您现在有思路了么?”
“也没有。”吴大志再度叹气,“若是我们知道孤丘墓葬里的
景,或许会多一些依据,但现在我们是机缘巧合之下从本该封闭的地方过来的。”
“不能
费太多时间。”吴夺看了看化肥,“外事不决,还是问化肥吧!”
“也好。”吴大志也看向了化肥。
化肥此时已经坐起来了,好像
神恢复了一些。
吴夺把它抱了起来,抱到了门柱面前,“肥哥,再辛苦一下,看看应该按哪个字?”
化肥却没有任何表示。
“不会吧?还有你搞不定的?”
吴夺退后一步,放下化肥,“你再看看?”
化肥抖了抖身体,
神
儿仿佛更好了,而后才又抬
看向了石柱。
看了一会儿之后,却又看了看吴夺,又看了看吴大志。
吴夺再度将它抱起,它却摇了摇
。
“你的意思是,让我们自己选?”吴夺问道。
化肥点
了。
“肥哥啊,若是选错了,还不知道什么后果;你要是知道,直接帮着选了不行么?”
化肥却在吴夺怀中仰起
,“欧——”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
化肥却挣扎着想要落地的样子。
“放下化肥吧,可能它真的选不了。”吴大志在旁说道,“化肥的心智并未全开,有时候靠的更像是直觉,这种复杂文字背后的东西,它或许真的力有不逮。”
吴夺只好将化肥放下了。
“实在不行,我们就得先行返回,合计好了再来。”吴大志开
道。
此时,落地的化肥却又冲着石门叫了两声,又扭
看了看吴夺。
“你的意思是,我能打开?”
化肥认真点
!
“它不能选,却认为你能选,有意思了!”吴大志捏了捏下
,问吴夺,“那,你有想法了么?”
“还真有。”
“怎么想的?”
“我想选这个字!”吴夺抬手指向“象”字。
“说说看。”
“豫州鼎,也带象字,对应了。而且,这个象字,是这句话的第五个字,五为九数之央,也能对应九鼎之中的豫州鼎。”
吴大志眉
舒展,“还有吗?”
“我们是为了豫州鼎,也是为了九鼎。九鼎之事,事关重大。这句话除了利用‘豫’字暗指,也利用字面意思提醒和警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