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中,驻扎马邑内的那五万,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削减的。
这不是刘弘肆意揣测,而是汉室从过去二十多年的战争中,所总结出的血淋淋的宝贵经验。
——当某一座城池被匈骑兵集群攻打时,汉室必须要用两倍于敌方的兵力,才能确保城池三月不失。
至于三个月之后,倒也不是说城池受不住了,而是冬天来临,匈就该溜回
原了。
至于匈可能来犯的兵力,目前的状况是:如果只有右贤王带幕南诸部来,那就是五万
左右;要是单于冒顿亲自来,就是十万。
但无论是五万还是十万,实际上马邑城面对的,都只会是最多三万。
——再多,马邑-武州塞一带的战场就塞不下了。
面对三万,派出五万士卒据城而守,再加上紧急修缮一下城防工事,出击自是不可能,守住城池还是没问题的。
若是从马邑城的大小、城墙所能容纳的守军士卒来推断,这五万守军甚至有可能被分为三到四部分,流上墙守卫!
马邑既然‘万无一失’,那马邑以南的楼烦一带,及赵长城一线的五万士卒所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就基本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最起码,也不许要和马邑、武州塞的守军那般,提前从长安调动、布置,然后在楼烦一带吃喝三个月。
即便马邑由于某些出意料的因素被攻
,也不可能是战役前半段。
——五万守城,一个月总是能守住的吧?
所以,位于马邑以南四十里处的赵长城缺,刘弘不打算按柴武所说那般,设置第二道防线。
倒也不是说刘弘孤注一掷,而是赵长城作为汉室北方防线当中,代北一线实际意义上的‘北墙’,本身就是有守备力量的。
凭借这部分力量,汉室在过去二十几年,都没让匈大肆跨过长城,进行太严重的
坏。
马邑真要出了问题,赵长城代北段已有的守备力量,足够将匈南下的脚步挡住一段时间。
借着这点时间,汉室就能做出充足的反应,对代北赵长城防线发起支援。
这样,三十万的部队,就被刘弘削减了五万——楼烦第二道防线。
同时,又确定了驻守马邑的五万部队绝不能动。
剩下的二十万,按照柴武的说法,其中十万,是要在武州塞
流防守,阻止匈
北逃;剩下十万,是要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野外,对陷
包围的匈
进行绞杀。
没错,步兵对骑兵的绞杀。
或许听上去很魔幻,但结合时代背景,却是再正常不过。
——这个时代的匈骑兵,与后世蒙古奇兵最大的一处不同,就是没有马鞍、马镫!
若是无视匈骑兵垫在
下的牛皮垫,那此时的匈
骑兵,几乎和远古时期骑马的野
毫无差别!
如果刘弘没记错的话,现在这个时间点,匈骑兵连缰绳都没有;策马奔腾的时候,都还得靠揪马鬃来保持平衡!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种状况得一直到文帝登基,并于三年发河南战役后,汉匈达成新一
的和亲条约,边境商贸逐渐繁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匈从边境贸易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以苎麻搓制而成的、坚韧度更高的麻绳!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马镫、马鞍,甚至没有缰绳,骑马都需要双手攥紧马鬃的骑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作战的?
没错,与绝大多数想象中的不同,匈
骑兵最熟练,也最引以为傲的作战方式,是近距离
搏,即白刃战!
至于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起到快速机动,以及恐吓的作用。
还原一下匈骑兵,在面对步兵集群最常见的战斗方式。
——列阵,呜哇叫的冲过去,试着用马撞飞几个
,然后跳下马,取出身后的各种‘武器’,开始
搏。
顶天了去,也就是在冲锋途中,用类似短矛之类的抛掷类武器,造成一些远程的杀伤。
即便是纯粹意义上的‘弓骑兵’,也是类似的状况。
——策马冲向步兵阵营,骗出一波齐,然后急转弯,与步兵平行方向冲一段,找个合适的地方止步,弯弓搭箭,完成
击,然后策马离开。
就连‘骑着马静止箭’,在匈
骑兵当中都属于不可多得的‘好身手’;绝大多数匈
弓骑兵,都得先下马
箭,然后再重新上马逃跑。
至于后世刻板印象中的骑兵对冲、搅
地方阵型,也基本不会出现在匈
的作战方式当中。
这样的作战方式,对如今的汉室而言或许是什么了不得的‘黑科技’,但在刘弘这样一个穿越者看来,却称得上漏百出。
既然匈策马冲锋是恐吓,那两道陷马坑挖下去,是谁先被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