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
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
其次,科举取士也有自己的问题作为古代的应试教育,难免出现一大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
,南方教育文化发达、社会安稳,给了一批不谙世事、埋
科考的读书
土壤,这些“学霸”、“考霸”即使考中了进士,一旦要踏
官场,涉及实
,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朱元璋自己就对这些进士不怎么待见“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朕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朱元璋觉得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中看不中用,一怒之下就让科举暂停几年了
北方
不擅长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北方
不擅长从政大学士杨士就认为“长大之器,俱出北方,南
虽有才华,多轻浮”
如果科举考试是为个给国家选拔治国理政治的
才,那么,选拔实
型
才的需要大于考试成绩的需要,划定考区来限制南方考生而照顾北方考生,也就不失为一种变通
韦宝虽然身为南方
,但是这一世却是北方
,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辽西子弟
可韦宝有点无语的是,自己虽然底子里是南方
,却似乎真的毫无科举的天赋呀
闲话几句,廖夫子招呼吴二公子赶紧上楼去温书
吴二公子本来说已经快到中午了,不如先吃饭了再说的
本来想着,吃了饭,再休息一下,拖拖拉拉,混到黄昏,然后再拉着韦宝上哪儿去开心一下,这一天便混过去了呢
但是韦宝、廖夫子、吴雪霞三
的用功热
却很高,都一致觉得,午饭之前,至少还能温书一个时辰!
吴二公子一比三,无奈之下,只得上了海商会馆的二楼,韦公子的专有楼层,去用功
科举制度并非从明朝起,却是从明朝发扬光大,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
就挤
了
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
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
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
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
的徭役,见到县令可以不下跪但并不是官,还差得远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还要继续奋斗!
但是通过学习,韦宝并不化古代的科举制度,更不化科举的难度和这个制度选拔出的
在韦宝看来,廖夫子搜罗的很多进士卷子,并且刊出成书,有不少连书法都很稚拙除此不论,做的八
文水平很多思维层次很差
明末科考更是曾试图在科举中加
对平辽患、治匪患等实际内容的策问,当时应试者的答卷连沾边的都没有,最后录取的卷子根本文不对题,让皇帝有了天下才尽矣之叹
如果是这种年份的进士,恐怕其佼佼者即使参加今
之国考,落第是肯定的
科举千年,产生的
才不能说没有,但状元最后能成大器者可以说凤毛麟角,真正能挽狂澜于既倒名垂青史者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清末李鸿章、左宗棠讥讽科举科举选拔出的
才,问什么问题都是僵僵而不能对,废物点心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清末名臣
脆多用武将,到袁世凯连秀才都不是了
历史上屡试不低的才子名儒比比皆是,柳永、马致远、姚广孝、曹雪芹、蒲松龄皆如此,但这不能简单归结为科举难度高,不好考
而多是因为所在时代科场腐败,弊病丛生那样的时代科举难考,考上的却并不一定比落第者才学好,但家世更好则是确定的不公平而已,不是难度的问题
还要提一点,实行科举制度的所有国家都已经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面对海量的内容,不单单是吴三辅哈欠连天,就连韦宝的
也是一个比两个大
尤其韦宝还带着现代
鄙视科举这种过时,腐朽产物的认知,内心是有一定抵触
绪的,这就更加增加疲劳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