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毕,已经接近十一点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许秋回到a501,坐在沙发上思考。
张疆这边也是有浴室的,不过没有换洗衣物和洗浴用品。
没办法,只能将就一晚上了。
简单洗漱过后,他的目光转向至办公室的床,床单和被子都比较
净,估计没有被用过几次。
许秋锁好房门,关灯,躺在床上,没有进模拟实验室,很快就睡了过去。
今天的文献和锻炼身体任务也没顾不上完成了。
实在是太累了。
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十一点,连续十个小时,除了中途喝了两
水,上了次厕所,吃了顿饭,就没有停下来过。
说好的搞科研是脑力工作,这分别就是体力工作嘛。
……
第二天,许秋一大早就起床,在张疆食堂吃过早饭后,返回实验室开始实验。
穿戴好防护装备,他走到通风橱旁,掀开每个反应容器外的铝箔,查看聚合反应的
况。
与预期一致,12个小时左右的反应时间,几个聚合反应都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
不过,学姐的三个反应瓶中,有一个看起来不太行,因为反应瓶内没有析出固体物质。
这个反应是学姐她自己投的两个反应之一,不是许秋帮她投的。
他猜测应该是投料的物料比不是1:1,或者是反应容器漏
氧气导致催化剂失活。
这也很正常,聚合反应对物料比要求非常高,催化剂也很脆弱,很多时候也很难判断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导致实验失败。
许秋认真查看他自己的两个体系,pbt4t和p2fbt4t。
前者和他之前在模拟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结果的差不多,而后者析出的固态物质非常多,看起来不太正常。
当初他决定使用这种2tbt单元,也就是在bt单元上接有两个氟原子的单元,主要是从文献中总结的经验。
为了保证变量尽可能的少,除了引
的两个氟原子外,其他条件均未改变,包括支链的数量和位置等等。
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在聚合物给体中,引
氟原子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提升其光电
能。
研究者们往往都是报道个例,站在实验结果层面来描述引
氟原子的优点。
比如,能够提高材料的光吸收系数,提高载流子迁移率,提高共混薄膜形貌等等。
但是,目前还没有
从理论上、或者分子级别上说明氟原子的作用。
包括究竟什么样的体系适合引
氟原子还仍不明晰。
不过,这也正常,实验科学本身就是以经验为主的,很多问题解释不了,便直接当做定理拿来用即可。
许秋之前大致统计过,有九成以上的体系在加氟原子后,
能均有所提升,提升的幅度各不相同。
当然,实际上可能没有达到九成,因为肯定有很多加氟原子后
能降低的体系,这样的文章没有发表出来。
自己的结果究竟如何,还是需要实验后才知道。
可是目前看来,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
p2tbt4t的溶解度也太低了。
但不管怎么样,实验还是要继续的,把产物完全处理出来,制备器件,测试
能,结果自然会见分晓。
……
许秋在第三批反应的五个反应瓶中均加
封端剂,开始封端反应。
然后他回到a501,打开电脑,准备检索文献。
有机光伏领域的文献数量还是不少的,哪怕许秋只看一二区的文献,一个月也有几十篇。
而像是钙钛矿这样的热门领域,一个月甚至能有上百篇文献。
文献数量如此繁多,指望把文献内所有内容都记住是不现实的,时间间隔长了,就只能记住个大概。
而且,大多数的文献他只会读个摘要结论,看看图片而已,只有发表在顶刊或者对内容非常感兴趣,他才会通篇。
这次要找一些实验细节,就需要重新翻阅文献。
好在“前
栽树,后
乘凉”。
魏老师在把文献打印出来前,也会看一遍文献,并将文献的摘要、结论、引用格式总结出来,分好类放在word文档中。
同时,他为了保证他的学生也认真看文献,会发给他们纸质文献,并要求他们看完文献后,到他的办公室把文献的主要内容给他讲一遍,有时候还会提一些问题。
而且,他还要求学生整理电子版文献,把文章标题的截图,正文中的图片和表格,以及其他值得注意的点,放在一页或几页ppt中,还要标注文献的引用格式,方便
后查找。
之前有机光伏领域的文献,都是学姐在讲,同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