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a单元电荷输运的
能,进而影响整体的电荷输运
能。
最终,许秋认为ad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可以成为一个高
能材料的范例。
其他研究者可以以此为依据,开发出其他类似结构的高电子迁移率的受体材料。
第二张图片,许秋选择了若
种具有不同homo/lumo能级结构的给体材料,包括l2、l6、ptq1等材料,将它们和y20受体材料相匹配,列出最终得到的器件
能,进行比较。
一方面,是为了感谢一下开发出来l2、l6材料的臧超军、卢长军课题组,如果没有他们,18%的效率大概率是冲不上的,很可能会和之前叠层器件一样,止步在17%;
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一个倾向,让
们不要一
脑的全去研究受体材料,给体、受体材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换言之,许秋想表明一个观点:“聚合物给体的创新对于提高器件
能也至关重要”。
同时,在这张图中,许秋也引出来了能量损失的概念,为后文的分析做准备。
第三张图片,许秋规划了一张类似于之前放在《科学》投稿当中的半经验分析图谱,主要的考虑标准是能量损失、填充因子对于器件光电
能的影响。
这里,许秋的主要观点是:“低的能量损失和高的电子迁移率,是有机光伏效率达到20%以上的关键。”
同时,许秋还列举出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当短路电流密度达到27.0毫安每平方厘米,开路电压达到0.926伏特,填充因达到0.80,光电转换效率就将突
20%。
第四张图片,许秋准备放一些有机光伏领域概念
的图片,包括通过柔
、半透明、大面积、刮涂等概念制备出来的器件成品图,主要是想展示一下有机光伏领域的优势。
毕竟,前面写了一堆东西都非常的专业,如果不是同领域的同行可能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
最后放上这些既“接地气”又有些“高端”的配图,瞬间给
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可以加分不少。
科研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买卖。
单单把一个工作给做了出来,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它给推销出去,落地发表了文章,让同行们看到了,这才算完成。
而大多数的领域,都是现阶段无法应用的领域,其实很难评判不同领域工作之间的价值差异。
这个时候,会包装,能把自己的工作吹的非常厉害,就非常的重要。
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哪怕是“冰清玉洁”的科研圈,也难免会沾惹上一丝烟火气。
比如,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之前发表的一篇《自然》,她们做的东西并不复杂,就是光致形变
晶材料,但她们包装的很好,通过视频加上图片的形式,展现了她们的成果。
文案上大致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
晶高分子光致形变材料,构筑出具有光响应特
的微管执行器,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通过光
控各种
体的复杂流动,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无需外接设备的驱动新机制。这样的驭水之术,可以在生物医药设备、生化检测分析、微流反应器、芯片实验室等诸多领域‘大施拳脚’。”
事实上,这项发现,真的有文案中说的那么厉害吗?也不见得。
想要实现文案中的应用,还有很多路要走呢。
而这一走,可能要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甚至某一天走到了尽
,发现是一条死路,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就是科研圈的现状。
哪怕是发表在《自然》上的工作,放眼五十年,99%以上的研究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而
们就是在赌,赌那1%成功的几率会在五十年内出现。
许秋再次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故事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首先,汇报了一个高达18%的有机光伏体系。
然后,去分析效率是怎么达到18%的。
从受体角度的层面分析,采用了adada型的结构,可以让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更高。
从给体的角度来分析,找到合适的给体材料,使之与受体材料的能级匹配,可以让能量损失做到比较低。
接着,展望未来,怎么获得更高的效率,比如20%呢?
这时,呼应前文的两个方向,提升受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降低体系的能量损失。
最后,展示出有机光伏领域的潜在好处,吹一波牛
,给自己的工作镀一层金。
……
两周后。
许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自然》文章的初稿。
这篇文章,许秋是一作加通讯。
二作的话,和上次《科学》文章一样,难以抉择。
因为这次韩嘉莹和邬胜男的工作量相当,两
各自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