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就是喝茶、打边炉、请韶州“先生”。
请名师是肯定请不起的,但请韶州“先生”过来教家里的小孩识字,包吃包住逢年过节还有红包,这点还是有的。
也是因为这个,房遗
才知道“湖南师范”的底子,居然相当的“丰厚”。冯智戴跟房遗
打
道又不是一天两天,邀请房二公子南下广州胡吃海喝狂嫖滥赌,也不是一回两回。
去的次数多了,房遗
也会纳闷,怎么广州街坊就这么喜欢韶州
来教孩子读书识字?
略微一打听,就明白过来,除了方便土话
流之外,韶州
居然因为天时地利的缘故,在湖南求学搞了不少能写能算的小年轻出来。
早先房遗
就以为徐孝德这个包工
是个闷声葫芦,现在一看,闷声是闷声,
家是闷声发大财,是个紫金葫芦。
好宝贝啊。
“湖南土木大使”的功劳簿上,凡是设置关卡的地方,就有市镇。有市镇的地方,就有官办学堂,然后只要市镇靠近县城,就会有“师专”。
若非跨境涉及到权力分配,徐孝德更想在韶州曲江县也设置一个“师专”。韶州官吏实际上也很想,只可惜虽然只是一山之隔,但韶州的的确确出了“湖南”地界。
要说“湖南师范”真的产出多少惊才绝艳之辈,那也是说说的,就是妄想。以“湖南”的资源,根本没可能玩高大上的
英培养。贞观朝脱离中原这个大地区之后,也只有幽冀、吴越、武汉几个地方算是攒出了不菲的家底。
这些地方除了正常的“师范”培育之外,还能搞各种工程学院,只论烧钱,“湖南”是没可能烧得过这些地方的。
哪怕是搞了个船运学堂,
庭湖这周围一圈,也得勒紧裤腰带很是紧紧
地过上几年苦
子。
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意愿上,“湖南”本地的一个重要教育投
之后的产出,就是贩卖“
才”。
韶州“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化獠为汉”政策下成长起来的獠寨二代,也能够通过进
“五溪蛮”“莫瑶”等山寨投身“教化”事业,来换取官身。
虽然是流外官,但这些獠寨二代,的的确确是李唐立国以来,第一次出现批量进
体制的非汉
群体。
湘南、湘西诸州县新晋的吏员,大多都是湘北、鄂州等地的獠寨二代。
可以说徐孝德在本职业绩之外,甭管他自己怎么想的,反正额外的业务,直接让当时新成立的教育部好处多多。
教育部总理大臣孔颖达上台之后
出的一份完美业绩,就是来自“湖南”的教化之功。
不看前因后果,那就是孔总理横空出世,江南诸蛮莫不感动……
所以,有没有张德这一层因素,徐孝德在孔总理这里,那必须是“自己
”。
房遗
也算是歪打正着,孔颖达知道那些官身最后都会落到“湖南”
上之后,直接又追加了一道福利。那就是当他们前往天竺或者海外哪里,五年之后,就有机会接受教育部的“
造”,“
造”过后,就能进
教育部系统“实习”。
实习期满之后,就是正牌的教育部官僚。
不是流外官,是
流有品的官身。哪怕只是从九品,可品级再小,那也是官,不是吏。
只不过知道有这么一个福利的,除了“湖南土木大使”衙门,“湖南”本地知之甚少。
等到房遗
把名单填满之后,“西秦社”上下直接被震的七荤八素。都知道房二公子办事效率高,可万万没想到高到这种地步。
要知道从履历上来看,“湖南师范”出来的教书先生,还真不差什么。尤其是獠寨二代,他们有着和蛮子沟通的丰富经验,这种经验,正是现在“天竺地”所缺少的。
大兵、游侠倒是茫茫多,唯独教书先生几乎寻不着几根毛。
“西秦社”砸了大价钱,搞定了这一批“
才”之后,也顺利地把原先掌控的几个邦国,直接组合成了“南常州”。
薛氏除了正常的搂钱之外,通过“南常州”这个平台,自然可以通过“教化”来给薛氏子弟刷资历和业绩。
和前隋直接空降中央到地方的实权衙门比起来,的确是辛苦了一些,也远不如跟着东宫或者弘文阁镀金来得爽,可“天竺地”辛苦归辛苦,资历业绩只要冒出来,朝廷是绝对不会视而不见的。
毕竟,“天竺地”即将到来的顶
老大,是贞观朝的“冠军侯”程处弼,不看薛氏面子,就冲程处弼这三个字,也不可能无视了天竺都护府治下的良好业绩。
有鉴于此,还不等房二公子松一
气好歇一阵子,“西秦社”又送来一份厚礼,让房遗
打了
血一样,立刻不想休息了,反而到处找那些个在“天竺地”有产业的豪门,推销自己手
的重要“商品”——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