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很多假设,但是最后都无法解释这两种现象。
直到1958年,岛国的地磁学家利五常次在发电机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圆盘耦合发电机模型,巧妙地解释了地黄星磁场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利五常次认为在地核和地幔
界的位置,
态的外核物质会形成对流,构成一个巨大的发电机。地磁场就是由发电机发出的电流激发的,我们可以把对流的物质看作是旋转的圆盘,这两个圆盘之间就会产生两
方向相反的电流,同时激发出两个极
相反的磁场。
由于两个圆盘旋转的快慢不同,各自的旋转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个强度更大的磁场就会占据优势。在电磁耦合效应的作用下,这个方向的磁场被不断增强放大,最终就形成了地球磁场,并且不断随着外和物质的对流而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我如果想飞起来,其实有两种手段。”
第一种就是改变自己的磁极,把自己变成和当前位置磁极同
的磁极就行。
当然,仅仅是变成同
磁极也不行,还得加大自身磁极的磁
,要把这
斥力增强增大到足以摆脱地黄星引力。
第二种就是不改变自己的磁极,改变地黄星的磁极。
因为高昂可以控制自由电荷,而地黄星的磁极本来就是由于内部导电流体的定向流动而产生的,所以在理论上他也是可以控制这些导电流体的。
如果说,他的能力达到一定范围,完全可以手动改变地黄星磁场,使之发生倒换。
相对于第二种手段,第一种会显得更加合理一些,也更容易实现一些。
这种方法改变的只是他个体而已,对其他
没什么影响。
而第二种方法,则会改变整个地黄星的磁场生态,带来的后果无法预料。
严重一点的话,甚至可能会造成现代文明的陨落。
高昂以前只是控制其他的电荷,让它们产生电流。
至于如何把自己变成磁铁,倒是没有试验过。
不过,这个基本原理他还是了解一点的。
电流通过导体,就产生了磁场。
他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导体,至于电流的话,更好产生。
他身体内部有无限多的自由电荷,只要控制这些电荷定向移动,就能形成电流。
而且这些电流还是局部的,并不是在整个身体表面或者内部流动。
也就是说,理论上高昂可以把自己分解成多个小磁场。
如果是普通
或者物体的话,在这么多不同磁场的作用下,恐怕早就分解为无数个体了。
而他不一样,他的身体足够变态,强度足够无敌,也正是因此,他才能扛得住身体内外的多个小磁场。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需要他不断地体验和感悟。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高昂也打算按照这个步骤,来适应自己变成磁铁的过程。
首先是左手,自由电荷的移动,很快形成了局部电流。
酥麻的感觉照样还有,只是显得微不足道。
在电流产生之后,根据右手定则,高昂很轻易地就发现了左手周围存在的微小磁场。
想要加大这个磁场磁力也简单,加快自由电荷的移动速度即可。
随着电流逐渐增大,本来轻微的酥麻感逐渐增强,但是还没达到高昂无法忍受的地步,而且还差得多。
电流变大,磁场的磁力也在变大,已经有很多未知的铁质东西吸附到了他的左手上。
估计是之前气象站留下来的什么垃圾吧。
当电流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左手基本上已经被一圈垃圾给包裹了。
而他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一
吸引力,这
吸引力和地黄星引力不同,指向
很明显,就是他背后的大铁门。
“成了!”
既然一只手能产生磁场,那么其他的身体部位呢?
按照同样的原理,高昂一个一个实验过去。
右手,左手臂,右手臂……
他把这些部位的磁场都调节为统一方向,整个
“嗖”的一声,接下来是“duang”的一下,狠狠地被吸在了铁门上。
“哈哈哈哈哈!我真是是个天才。”
卸掉身上的磁场,稀里哗啦地掉下来一堆东西,其中还有一个手机。
“额,千岁啊,你的手机被我玩坏了……”
“没事的,先生,我又买了八个手机,都是华为的,而且是保时捷版本哦。”
八个……十万块钱没了。
至于千岁是如何弄到的,高昂不在意,有手机用就行。
“接下来,就是把整个身体的磁场拼接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