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利用生态平衡灭蛮,就是
族在掌控天地,就是在“君子理天地”,与荀子的思想极为相似。
但是,荀子的“天
相分”和孟子的“天命论”又有所不同。
孟子的理念是,
要顺应天道敬畏天道,最好要在思想和道德上与天道相合,也就是天
合一的思想。
定胜天和天
合一有共同点,但也有分歧,那就是
是否能“超越”天。
孟子认为
最高的境界也不过是和天一样,但荀子却又认为
能控制天,只不过没有说出“
定胜天”四个字而已。
想到这里,方运无奈地摇
,圣道实在太复杂了,光荀子一个
就能让
分裂,赞同荀子的分工论,但很难赞同贵贱论,可又赞同天
相分和
定胜天。
这篇策论若是写下去,必然会和
本善或
本恶一样引发相关世家争论。
方运以前支持孟子的思想,但现在又不得不支持荀子的思想。
方运思索片刻,决定还是用更稳妥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己现在与荀家
恶,若是自己肯定荀子的思想,荀家的有志之士愿意化解,但其他荀家
不可能忘记他文压荀家的事
,所以没有必要去做无意义的迎合。
而孟家
帮了自己,那么自己不需要吹捧孟子,但要尽量做到不能倒打一耙。
方运闭上眼,继续思考,完善整篇策论,计策和写策论有不小的差距。
一直到夜晚,方运终于确定这篇策论怎么写,并保证与经义的天命统一,甚至也想到如何更改之前的《忆乡》。
之前的《忆乡》主要在怀念家乡,充满留恋之
,但与天命统一后,可以利用记忆里的自然变迁来体现天命的不可扭转,反而更加让
觉得过去珍贵,怀念之意更加浓烈,可谓误打误撞,让此诗的水平更高一筹。
于是,方运先重新改写《忆乡》。
写完《忆乡》,方运提笔就要写策论,但却没有立刻下笔,反而在另一片空白的纸上认认真真书写。
“此文恐引发异动,为防妖蛮众圣窥视,望三位圣
考官相助,方运感激不尽。”
方运写完轻叹一声,自己这样写是诚心诚意,因为接下来要写的策论对整个圣元大陆的格局都有巨大的影响,至少也是镇国文章。但还没写出来就请众圣帮忙,必然会被误认为狂妄。
为了避免妖蛮众圣发现,方运别无选择,只能提前提醒。
倒峰山,圣院,众圣殿。
三位考官坐在大殿
处,每个
的眼中都有无数光华变幻,最终定格在方运那页白纸上。
左侧的老
的色有细微的变化,似是不悦,但在刹那间恢复正常,之前的变化像是幻觉。
右侧的老
拂须而笑,道:“勇气可嘉。”
中间的蜀国半圣米奉典微微一笑,并不说话。
江州文院中,方运向天空一拱手,然后提起笔,缓缓书写正文。
“臣对:孟子曰天时地利
和,若无
和,便以天时地利胜。天有质而无形,可顺可逆。顺则五谷丰登,逆则遗祸无穷……”
方运以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和”展开,顺利过度到“天”,立刻与上一篇的经义高度统一,在顺逆方面也与孟子保持一致。
但在接下来,方运没有逢迎孟子,而是用自己的理念阐述
可以掌控天地,因为还没有写到计策的细节,始终没有任何异象。
阐述完自己的理念后,方运缓缓写下四个字,作为此篇策论的文胆和核心。
定胜天。
四个字还不等写完,就见笔下的白纸黑字迅速变化,白纸泛光,黑字泛金,纸面下好像有一
的力量,拖着这页纸徐徐上浮。
一阵阵悦耳动听的声音从字里行间涌出,好似是天道的力量在念诵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异象还不等完全展现,一道浩然如山岳的力量自天而降,压制所有的异象,让这白纸黑字变得无比普通。
方运暗暗松了一
气,这样至少在短时间内不用怕妖蛮众圣探知。
有了三位考官相助,方运抛掉所有的私心杂念,文思泉涌,飞快地书写策论。
在方运的书写的过程中,众圣殿的三位半圣已经不在乎其余的考场,专心盯着方运的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