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疾言厉色过,表现出的宽容大度不比李渊少上半分。
他们都为官多年,并不会被这种表面文章所迷惑,比如说封德彝就在一些事
上看到了皇帝的坚定与果决。
而长孙顺德则在那些晋地臣子们的举止间,察觉到了皇帝的威严和冷漠。
所以他们才会这么早的对一件大事表现出自己的态度给皇帝看,因为他们相信这位皇帝是有那个能力把事
办下来的,那他们就不妨跟着皇帝搏上一搏,不定就能做出高熲,杨素以及苏威那样的成就呢。
科举是个大命题,与之相比,朝堂之上怕也就寥寥几件事可以相提并论,比如说府兵制度,又比如说律法之修订,再比如说一统天下?
门下侍郎为皇帝侍从,在大命题上不可能与皇帝唱反调,那是找死的行为,所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只不过不像封德彝那么笃定,长孙顺德还在心里面祈祷,皇帝只是一时兴起,不会真的去碰触察举之制,也免得让自己等
陷
险境。
实际上李
暂时并不很在意他们的想法,也不需要他们的支持,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相应的教育进行辅助,科举也不过是察觉制度的另外一个版本而已。
百年大计啊……何必急于一时?按照既定的脚步走下去,他看不看得见科举兴盛的那一天都难说。
………………………………
在封府待的时间够久,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沉了下去,让李
感觉有些可笑的是,他执政也半年了,却没跟他们促膝而谈过,只封德彝厚着脸皮凑过来说话,长孙就差了许多。
而今却在封德彝的家中谈谈说说了两三个时辰,你说是不是很奇妙?
封德彝,和长孙顺德其实都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也不独他们,宫内宫外凡是想邀宠之
皆都如此,能跟皇帝谈天说地,想必大家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
李渊和裴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能让皇帝高兴了,荣华富贵,取之易尔。
而对于封伦和长孙顺德这样有想法,有手段,有家世的官场中
而言,他们会在与皇帝的长谈之中,揣摩皇帝的
以及心意,以免不经意的得罪了皇帝,或者走错了路什么的。
相反来说,李
便不会轻易给臣下们这样的机会,不然大家都来找皇帝谈心,正事还做不做了?
当然了,这只是个玩笑……主要是李
没那个习惯而已。
出了封府,三言两语将长孙顺德,颜师古等
打发走了,他则带着阿史那容真等一众侍从,直奔前平阳公主府。
………………………………
平阳公主府后宅,李秀宁居住。
琴声叮咚,悠扬悦耳,只是细听之下,便难免生出些寂寥之意,配着这寂寂冬
,倒是十分应景。
李秀宁善
琴,是继承自他母亲窦氏的本事。
当年窦氏是长安远近闻名的才
,加上身世显赫,足以让长安少年趋之若鹜的一个
儿。
只是李秀宁生
好动,对武功的兴趣比写写画画要高的多,于是窦氏也很无奈的看着自己的
儿渐渐变得“不学无术”了起来。
而她的几个儿
其实都是这么一副模样,
受李渊影响,更像是一个个典型的关西贵族,而不是像他们的母亲那样多才多艺。
和往常一样,琴音幽幽,不一会便有了些杂音,节奏也散
了起来,熟知音律的
若在此处,一定便会说上一声,
琴之
心有杂念,不适合再弹奏下去了,不然很容易伤及身体。
室内的李秀宁及时按住琴弦,琴声戛然而止,她眉
轻蹙间,又胡
拨弄了几下琴弦,这才推琴而起,背起双手在室内来回的溜达了起来。
离她
宫好像已经过去好几年一样,却一点消息也没有,她倒不在意旁
说什么,只是答应的好好的,怎的就没动静呢?
她求的又非高官厚禄,也不过是一张护身符而已……
想来想去不得要领,最终也只能归结于
的嫉妒上面,思及于此,她是既沮丧,又有些窃喜……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个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