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之量的三分之一,可能也都是量药物的专用器具。(《图集》页78)西汉还有一个18毫升的小铜量,容量略小于一合,也属特殊用途的小量器。云梦秦简《传食律》规定:上造以下到官佐等,食“盐廿二分升二”。专家认为,按秦汉每升容量合2oo毫升折算,“二十二分升二”当今18毫升,与此器容量相合(《图集》页79)。据此,这个小铜量就是量盐的特殊用具了。
大秤与小秤
尺制、容量都有大小两制,衡制是否也有大秤小秤呢?从已有的资料可知,在汉代衡器确是有大小两制。大秤,即上述25o克一斤,而小秤的一斤、一两只及当时大秤一斤、一两的十分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古时铢的轻重主要有两种
径:一是。一铢当重百黍(《汉书律历志》中说“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说文》中说:“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一铢也是百黍)。二是“十黍之重为铢”(《荀子富国篇》杨惊注)。后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吴承洛在他书中曾引用梁时陶宏景《名医别录》中的话:“分剂之法,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24铢为一两)。”一分既是容量单位,如以容量中所盛之黍计之,即是重量单位了。四分盛二百四十黍,以二百四十黍之重为一两——24铢,即此处之一两为一般的二千四百黍重二十四铢、一两的十分之一。这段材料十分重要,不可忽略。
由此可见药材的方剂的计量与一般物品的计量完全不同,用的是一杆小秤。一般称物的权衡一斤是25o克,抓药的小秤一斤只重25克,一两只重15625克,一铢只重oo651克。《伤寒论》等古医书中药方所标的两铢重量都可按这样小的比例来折算,用当时的市秤来计量就不合理。
下表将现临床用药量与以小秤所含克数折算的《伤寒论》中药量作一个比较。
由上可知《伤寒论》中用药量,以小秤所合克数来折算,数字是可信的,用之不会出
命;如不按小秤折算,《伤寒论》中用药动辄以数两计,再大胆的医生们也不敢用古方中的这些重药量。以十分之一的比例折算的汉代小秤(有
说可能始于东汉之末),只适用于开方抓药,不适用于其它场合,如称黄金。当时黄金流通量很多,也用市秤称量,不用称药的小秤,说称量黄金与称量药材用同一杆的秤,是不正确的。汉代还有量药的小铜量,与称药用小药秤是平行的特殊量制与衡制。据《武威汉简》医方所载,以斤两计的药味有黄连、石膏、
参、细辛、当归等;以容量计的药味有白芷、门冬、款冬、川芎、黄芩、蜀椒、吴茱萸等。小药量和小药秤就是针对不同的药味而分别使用的。
五、关于亩产:
汉代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282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64斤。汉代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
六、关于度量衡:
长度:
1引=1o丈,1丈=1o尺,1尺=1o寸,1寸=1o分;
1里=3oo步,1步=6尺
1引=231o厘米,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o231厘米
1里=4161米,1步=1387厘米
重量:
1石=4钧,1钧=3o斤,1斤=16两,1两=24铢
1石=3oooo克,1钧=75oo克,1斤=25o克,1两=156克,1铢=o65克
容积:
1斛(石)=1o斗,1斗=1o升,1升=1o合
1合=2龠,1龠=5撮,1撮=4圭
1斛=2oooo毫升,1斗=2ooo毫升,1升=2oo毫升,1合=2o毫升,
1龠=1o毫升,1撮=2毫升,1圭=o5毫升
1石谷子=18公斤,1石小麦=2o公斤,1石稻=15公斤,一石豆=2o公斤
粗米加工率o6,
米为o5
面积:
1小亩=1oo步=192318㎡=o4**亩=o288市亩
1大亩=24o步=461564㎡=24小亩=o692市亩
1市亩=666667㎡=1445大亩=346小亩
六、关于物价
汉时的物价变化很大,尤其是粮价,目前已知的石粮价有3o钱、6o钱、11o钱、5oo钱等等,有时数万或数十万钱。本书采用的是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份物价表,算是初始值吧。
贵金属:
金一斤=65oo~15ooo钱(国家牌价是1oooo钱)
银一斤=2ooo~35oo钱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亩/1~1·2万钱
中等土地=亩/1ooo~4o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