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这场征战?”
李素
渐渐变得萧然,叹了
气道:“这场征战……本不应该有的。”
郑小楼颇为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道:“你觉得会输?”
李素叹道:“输倒不至于,但,赢也未必,战场上并非只有输和赢两种结果的,若最后只是惨胜,跟两败俱伤有何区别?”
郑小楼沉默片刻,道:“……还是要尽力啊。”
李素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难得见你关心战事,而且还有悲天悯
的一面呀……”
郑小楼冷冷道:“世道并不坏,我终归还是盼着它一年好过一年。大唐子民少死一些,百姓的
子也好过一些,这些道理你应该比我更清楚。”
李素叹道:“事实上,世道的好与坏,掌握在帝王手中。我能做的不多,毕竟我心中家比国重要,身后有妻儿老小,我没有胆量效法魏征一次次的冒犯龙颜,这场战争开启之前,能做的我都做了,包括购粮,包括劝谏。”
郑小楼盯着他:“你应该还能做点什么的。”
李素苦笑:“我只能说在保证自己
命无虞的前提下,尽力再做点什么吧。”
抬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遥远的尽
,海天一色,鸥翔鱼跃,可天色却那么的
霾。
对于这场战争,李素打从心底里反对,而且一直持悲观态度。
这一战发动得太勉强,太仓促了,李世民这几年心态愈发不平稳,随着一批名臣老将死的死,退的退,国中内外的威望又达到了巅峰,于是,好大喜功的毛病渐渐抬
,朝中君臣似乎都养成了这个毛病,既然威服四海了,高句丽算得什么?轻易平之而已。
都说
这一生中必须要做到两件事,一场奋不顾身的
,以及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在李世民身上,这两件事做不做似乎并不重要,可有一件事他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一场说
就
的战争。
就是这么生硬,就是这么固执,我是帝王我老大,专治各种不服,尤其是高句丽的不服。
多年战无不胜的光环顶在
上,李世民做的一切都足见其正确
,渐渐的,朝臣们也被冲昏了
脑,啊,老大说可以
,那就
吧,跟着老大有
吃……
群
,笑吟吟地看着他道:“子正,尔以为如何?”
李素急忙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臣贺陛下治下如此锦绣江山。”
能混上朝堂大官的,谁不会说漂亮话?
李素说完,眼角余光迅速瞟过远处慢慢走来的一群难民。
嗯,打脸的话就不说了,让李世民亲自发现吧。
难民大约有二三十
,这些
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不知饥饿了多久,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仿佛很艰难,偶有街边的百姓或商贩施舍一两块吃剩的胡饼或面汤,难民们忙不迭行礼感谢。
李世民此时也发现了这群难民,灿烂的脸色顿时变得
沉,眼睛盯着他们,不知在想着什么。
李素仔细打量着这群难民,眉
却不知不觉越皱越紧。
蓟州城出现难民很寻常,李素这几
在蓟州城里四处闲逛,他知道城内城外的难民已不下万
,全是从辽东逃难过来的。
两国大战将启,边境战云密布,高句丽不可能全无反应,李世民率领的三十万大军还未到两国边境,高句丽那边已经率先动了手,辽东的边民倒了霉。朝廷王师未至,敌军刀剑屠戮,除了领着全家老小往南边逃命别无选择,蓟州城内城外聚集的难民大多是同样的命运。
李素皱眉是因为他觉得前面这群难民不大对劲。
这二三十个难民的言行举止都很正常,表现出现的态也都符合难民的身份,李素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可他的感觉却告诉自己,这群
有问题。
眼皮跳了跳,李素扭
看了看李世民和随行的常涂,李绩等
,又转身看了看随侍身后的方老五,郑小楼等部曲,李素心念电转,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忍住没说话。
实在看不出哪里有问题,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直觉,李素实在不想让自己这种莫名其妙的直觉害得这些可怜的难民们受劫难。
看着难民们越走越近,他们的脚步仍旧很慢,每走一步都小小的停顿一下,望向街边行
和商贩的目光充满了渴望和乞求,却一句乞讨的话也没说,极度的贫穷甚至绝望的处境里,他们仍努力保留着最后一丝自尊。
李素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他们,疑心却渐渐淡去。
或许……是自己太敏感了吧?
李素正打算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却见两名官差迎面与这群难民擦肩而过。
难民们的表现并无异常,两名官差只是习惯
地瞥了他们一眼,然后继续前行。
难民们却纷纷闪过一边,垂
躬身给官差让道,其中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难民还朝官差露出了怯懦又讨好的笑容,直到官差们过去之后,难民们才抬起
,继续朝李世民和李素等
慢慢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