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肃州
苏油利用这几
的空闲,让国栋和部族中的猎手带着自己在周边玩耍,其实是在考察固沙植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结果还真给现了不少。
最厉害的是沙拐枣,这玩意儿生长的地方几乎就是沙漠,根系浅而长,能够长达二三十米,沙漠最
处剩下的植物基本就是这个,除了骆驼,牛马都不愿意啃食。
稍微远离沙漠中心区域的地方,则生长着梭梭
、沙柳、沙枣、沙棘、甘
、麻黄。
梭梭
是非常好的碳料,“回讫野马川有木曰锁锁,烧之其火经年不灭,且不作灰。”
“炭曰琐琐,火燃时一清香,大非石炭可拟。”
还有一样好东西,必须依赖梭梭
寄生——
苁蓉。
唐代《本
拾遗》中曾记载:“
苁蓉三钱,三煎一制,热饮服之,阳物终身不衰”。
沙柳又叫筐柳,当地
用这种柳树的枝条编筐。
剩下的几样都是重要,尤其是后两样,是中医药对付温散寒邪的药。
治疗外感风寒、
痛、热、炎症、过敏……反正苏油在薇儿的医方里经常看到。
苏油搜集这些植物的时候,脑子里居然冒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莫不成老子治理黄河,都要一笔财不成?
搜集固沙植物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治理黄河。
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流经黄土高原的问题,而黄土高原虽然现在在辽国还有一部分,但是已经是边缘地区,没有什么泥沙流失了。
让黄河桀骜不驯的那一部分,如今已然被大宋全取。
关于黄河,大宋河渠司和胄案已经有了相当详尽的测量数据,泥沙最多来自兴洛——龙门——潼关两岸,黄河一半以上的泥沙来自这一地区。
也就是说,这就是华夏民族过度开,自己该背的锅。
其余泥沙,主要来自黄河水系的支流,严重的地区包括无定河、清涧河、延水、北洛河,泾河支流马莲河。
以及渭河上游、汾河。
如今泾河与北洛河,治沙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泾河沿线的老百姓对苏油感恩戴德,将河边植柳和祭祀泾河龙师少保的活动融合到了一起,成了当地的民俗。
到如今已然二十年,泾河两岸和泾渠边已经成林,泾河的流沙量已经比渭河还少,泾渭分明的景象已然不复存在。
继任的渭州城守将泾河重清当做祥瑞上报,这个活动如今已然渐渐风靡到了支流马莲河。
这说明通过植物固沙是可行的,陕西现在已经恢复,四路
从苏油刚到渭州时七十万户,三百万
,增长到了一百一十万户,五百万
。
这比陕西在大宋最顶峰时期的一百多万户,四百多万
,还多出了整整一百万,相当于半个川峡四路,苏油当年告诉赵顼十年增长一百万
的愿景,已经彻底实现。
当然苏油也没敢
铁到直接上书赵顼大搞植树造林,不过偷偷摸摸地让张横渠在《乡约》中加了一条:“沿河百步,多植
木;涵养水土,禁伐禁牧;保遗子孙,衣食丰足。”
所以说华夏百姓就是那么可
,随着《乡约》的推广,这一条也被推广了开去,老百姓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么做的原因,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老老实实的执行。
上位者的有效引导永远不会错,但是引导的方向永远要严格把控。
陪着巢国栋过了几天打猎的瘾,苏油也采集完了固沙植物,这才回到居延城。
离开的时候,苏油还教了当地居民一种抓鱼的法门。
居延海里的鱼密度极大,生活在周围的部族却都不善于抓鱼。
苏油教他们用筐柳条沿岸
成一种柳条阵,逆水开
,鱼儿在湖中回游的时候,会钻进大袋
里,然后越游越小,最后进
集鱼区。
如果鱼想要逃脱,转身往回的时候,就会被两侧圆弧型的筐柳条阵误导,而找不到真正的出
。
图
部里的老牧
对萨满还有印象,见到这般群鱼自动集结到柳条阵里的
形,都跪下对苏油高呼大巫。
其实这是苏油在海边学来的法子,在居延海行之有效,他也很高兴。
除了固沙植物,苏油在居延海就带走了一样东西,这里有一种小水禽叫油葫芦,它的油脂,一直以来都是保养刀剑的上品。
薇儿肯定会喜欢。
等到牧区划定下来,镇守此地的宋军也到了,苏油留了三百新军守居延城,又带着巢夫
和国栋国梁回到了甘州。
除了抵达这里的四通勘探司,营造司的
马,还有姚麟的虎翼军。
新旧军协同也是科目,种谔在平夏战争中摸索出来了一些模式,现在苏油的行军过程,就是要把这些模式固化成规矩。
旧军作为新军的前锋与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