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谋问梁松:“辞职了你要去哪里?”
梁松半开玩笑的回答:“躬耕于南阳。”
张谋重复了一遍,“躬耕于南阳。”
这句“躬耕于南阳”,一语双关,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等待一个识
的明主,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梁松这里暗指张谋不是“明主”,不识“
才”,所以他才要“躬耕于南阳”,继续去等待明主。
而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是,梁松要去教书了,要去当一个潜心教书育
的教授了。
梁松告诉张忠谋,“我准备去韩国教书,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
(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1398年)
张谋极力挽留梁松,希望他能留在湾积电,未来还有重用。
梁松问,“什么重用?”
于是张谋告诉了梁松,一个重要的内部机密。
湾积电当时,就已经在制定一项“超越摩尔定律计划”,英文为“more than Moore”。
虽然摩尔定律成功证明了五十年,但谁都知道摩尔定律终将终结,这时候只有能“超越摩尔定律”的公司,才是一个能真正看到未来,掌控未来的公司。
张谋心里的盘算是这个,他本是打算让梁松这个奇才,去负责“超越摩尔定律”的未来大计的。
但在梁松看来,湾积电的“超越摩尔定律”计划,不过是将成熟制程用在更多产品上,例如微机电系统,车载芯片,感测器芯片等。
这是要将他从最先进的芯片制程研究,调去多样
芯片研究,根本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大材小用,是一种明升暗降。
梁松心里很不服张谋让他去搞“超越摩尔定律计划”,但他也给了张谋面子,在湾积电这个叫做“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做了几个月。
但这几个月对梁松来说,堪称煎熬。
多年以后,梁松曾在法庭上哭诉过这段经历,他说“我在超越办公室几个月,完全不受重视,也无事可
,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被冷落了,我也不敢再去员工餐厅,我怕见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见到我,我觉得非常丢
,没脸见
,我对湾积电付出了那么多,他们最后就这么对我,把我安排去一个像冷宫一样的办公室。”
梁松极为痛恨张谋后来给他安排的那个“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
然而如果我们来开一个“上帝视角”的话,就可以发现,当年张谋是真的看重梁松才让他去搞“超越摩尔定律计划的”。
到了今天,这个物联网时代,成熟制程工艺已经成为湾积电最重要的获利来源,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也成为湾积电最炙手可热的部门。
但当年梁松不愿搞“超越摩尔计划”认为是大材小用,认为是公司在故意排挤他,于是梁松走后,张谋就找了“魏家”去搞。
多年后的今天,魏家就因为“超越摩尔计划”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张谋的接班
。
试想当年,如果梁松在“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坚持下去,那么今天,接班张谋执掌湾积电的,可能就是梁松了。
张谋绝非大材小用,或者像外界说的要冷冻他。
恰恰相反,张谋是想把湾积电的未来
给梁松。
梁松是个技术奇才,但
格上的缺陷,让他错过了一个接班张谋的时代机会。
可见,
格决定命运,是多重要。
而且更为圈内
士诟病的是,梁松是个说谎的叛徒。
这也是后来梁松被称为“半导体吕布”,“三姓家
”的重要原因(先后任职湾积电,三星,中心)。
当年梁松对张谋说,要“躬耕于南阳”,要去韩国大学教书。
张谋觉得你要教书就去教吧,只要别去“敌对厂”把我们湾积电的机密技术
给敌
就行了。
但是梁松和他的韩国老婆早就私下与三星订立“密约”,去韩国大学教书,是假,帮助三星追赶湾积电是真。
在韩国成均馆大学,梁松担任访问教授,他手下有十个学生,无一例外的全是三星的高级技术骨
。
后来当湾积电状告梁松时,在法庭上湾积电拿出了更多证据,证明梁松在成均馆大学当教授就是个幌子,三星和大学,乃至韩国政府都知道,但全都在故意隐瞒。
梁松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内部的企业培训大学,也就是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这个学院的校址就在三星厂区里。
更直接的证据是,当时梁松的恩师胡正明正要过生
,他就发邮件给自己的学生们,让大家都回来聚一聚。
很快就有眼尖的同学发现,群组里梁松的邮箱地址居然是“msliang@sams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