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的第二次里昂会议便试图达成这目标。
拜占庭的帕里奥洛格斯王朝有一些皇帝在此后也得到拉丁教会的接待。约翰八世曾与教宗尤金四世商讨复合。
土耳其
带来的危险,促使两教会在斐拉拉和佛罗伦萨的两次宗教会议上决定重新统一,作为统一的条件,也就是保证支持拜占庭反对土耳其
的斗争。
但是,当拜占庭面临的危险,刚刚不那么迫在眉睫时,希腊教的一些教会又都不再承认条约。
1439年召开的
塞尔会议促成了“合一诏书”在佛罗伦斯发表。此后反对复合的势力在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庞大的宣传攻势,令当地
民意见分歧。
意大利
对拜占庭经济的压制及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之役也令到拜占庭
对意大利
没有好感,增加了复合的困难。最终复合失败,教宗尼古拉五世及罗马天主教会极为不快。
即使教宗尼古拉五世愿意帮助拜占庭,但他对欧洲各国王公的影响力并没有拜占庭所想的大,而且当时各国也未必有能力伸出援手。
英国与法国因百年战争而元气大伤,西班牙正在与南方的***作战,
尔曼各邦也在激烈混战中,而波兰与匈牙利则在1444年瓦尔纳之战中败阵。
虽然意大利北方城邦的一些部队到达君士坦丁堡,但这些支援根本无法抗衡奥斯曼大军,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双方兵力对比差距悬殊。
拜占庭守军仅得7000
,当中有2000
是外国雇佣兵。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长14英哩,相信是当时世上最坚固的城墙。
反观奥斯曼的军力就强大得多,兵力超过10万
,包括“新军”(苏丹的禁卫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苏丹亲兵)2万
,穆罕默德亦建造舰队以便从海上围城。
当时大炮面世还不算久,奥斯曼
雇用了一位叫俄本的匈牙利工程师,他是制造大炮的专才。
俄本建造了一种巨型大炮,长逾8米,直径约75厘米,可发
544公斤的炮弹到1英哩远的地方。拜占庭
也有大炮,但它们细小得多,而且开炮时产生的後座力更会损坏自己的城墙。
俄本的大炮也有缺点,一是命中率极差,即使目标大如君士坦丁堡也未必命中,二是每次上弹需要3小时,三是炮弹极缺乏,而大炮在6星期后便因本身的后座力而倒塌。
穆罕默德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墙,那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城墙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
1453年,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春季,拜占庭帝国依托的城墙从马尔马拉海延伸到金角湾,形成君士坦丁堡的西侧边界。
现在的拜占庭,只剩下城墙,这是它的唯一可依靠的力量了。
那个昔
版图曾横跨几大洲的拜占庭,那个伟大而又美好的时代只停留在
们的记忆中,今天它留给拜占庭的遗产,仅仅是它的城墙而已,仅仅如此。
这座呈三角形的城市,在它的底部布置着三道防线;沿着马尔马位海和金角湾的岸边是它的两条斜边,在这里,比较低矮的石
围墙始终非常坚固;而朝着大片开阔地的那一面,即所谓的狄奥多西城墙。
城墙已有千年的历史,因于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期间建造完成而被称为狄奥多西城墙,但事实上413年建造完成时他依然年幼,真正主持建造的是当时的禁卫军执政官安特米乌斯,在狄奥多西二世在位的最初六年作为他的监护
与东帝国的摄政。
不幸的是,仅仅三十四年后,447年,安特米乌斯主持建造的塔楼中至少有五十七座被剧烈的地震损毁——那时著名的匈
王阿提拉正在向君士坦丁堡进军。
重建工程立即开始,并在仅仅两个月之后完成,还增加了外墙与外壕。阿提拉在目睹这一切之后立即掉
离开,接下来的许多个世纪之中,拜占庭帝国不计其数的敌
同样步他的后尘离去。
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在中世纪的攻城战中,君士坦丁堡陆墙可谓牢不可
。任何攻城部队都要先穿越六十英尺宽的壕沟,而且大部分的区域还有三十英尺
的水。
壕沟之后是一道低矮的垛墙,后面是大约三十英尺宽的坡道,而后便是七英尺厚近三十英尺高的外墙,上面总共有九十六座塔楼。外墙之后又是宽阔的坡道,而后就是主要的防御工事。
内侧城墙的底部约十六英尺厚,总共四十英尺高。上面同样有九十六座塔楼,和外城墙的塔楼
错布置。这或许是中世纪建造的最复杂的防御工事。
不过拜占庭的壁垒被这种巨型大炮用闪电般的火舌缓慢地、不停滞地然而不可抗拒地蚕食着、咬碎着。
开始时,每天只能发六七次炮,即便如此,苏丹却每天总能听到新的进展。每击中一处,便尘土飞扬、碎石横飞,这座石
壁垒眼看着噼里啪啦地塌陷下去,一个又一个新的缺
不断出现。
围困在城里的
,到了夜里,就用那些越来越凑合的木栅栏和亚麻布团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