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地
、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1、
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用
参十两细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以方名“
参膏”。
2、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
参、白术、
姜、甘
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汤”(理中汤)。
3、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
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炙甘
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4、开胃化痰。用
参二两(焙)、半夏五钱(姜汁浸后焙
),共研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
5、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
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
蛋清一个,空心服下。
6、胃虚恶习,或呕吐有痰。用
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宜老
。
7、反胃(饮食
即吐,病
衰弱无力)。用
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
参汁加
蛋白、薤白(即
)煮粟米粥吃。
8、妊
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
参、炮
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9、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
晕。用
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10、喘急欲绝。用
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
......
桔梗
「释名」亦名白药、梗
、荠。
「气味」(根)辛、微温、有小毒。李时珍认为:“当以苦、辛、平为”。
「主治」
1、胸满不痛。用桔梗、枳壳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温服。
2、伤寒腹胀(
阳不和)。用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生姜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汤”。
3、痰嗽喘急。用桔梗一两半,研细,用童便半升,煎成四合,去渣后温服。
4、肺痈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咽
,先吐臭痰,后吐臭脓)。用桔梗一两、甘
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吐出脓因时,是病渐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汤”。
5、喉痹。用桔梗二两,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6、咽痛。先服甘
汤,如不愈,再服桔梗汤。
7、
舌生疮。治法同上。
8、虫牙肿痛。用桔梗、薏苡,等分为末,内服。
9、骨槽风(牙龈肿痛)。用桔梗研细,与枣
调成丸子,如皂角子大。裹棉内,上下牙咬住。常用荆芥煎汤嗽
。
10、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烧后研细敷患处。
.......
萎蕤
「释名」亦名
萎、葳蕤、萎、委萎、萎香、荧、玉竹、地节。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1、眼红兼有涩、痛。用萎蕤、赤芍、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
2、眼见黑花,红痛昏暗。用萎蕤(焙)四两,每取二钱,略加薄荷、生姜、蜂蜜,同煎汤。睡前温服,一天服一次。此方名“甘露汤”。
3、小便淋。用萎蕤一两、芭蕉根四两、滑石二钱,水煎,分三次服。
4、小便涩,发热
。用萎蕤五两,煎水服。
5、后虚肿。用萎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
知母
「释名」亦名母、连母、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浚)、荨、藩、苦心、心
。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痰嗽。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
豆三十枚,去油,研匀。每夜,切生姜三片,二面蘸上药末,放在
里细嚼咽下,随即睡觉。次
必泻,痰嗽渐止。体弱者,不用
豆。
2、久嗽气急。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去皮尖,焙过),同煎服。另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以绝病根。
3、妊娠不足月,腹痛欲产。用知母二两,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4、紫癜风疾。用醋磨知母涂搽。
5、甲疽。用知母,烧存
,研末敷患处。
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