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葛洪天清寡,不善言词,不虚荣利,因家贫以砍柴换购纸墨,诵习典籍,涉猎甚广。十六岁时拜伯祖父葛玄高足郑隐为师,潜心向学,
得器重。
受郑隐思想影响,葛洪意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晋永兴元年,葛洪被封为“伏波将军”,后辞官于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永兴二年,北上洛阳,遇“八王之”,断归途,流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建兴二年,返乡,隐居
山继续于《抱朴子》,晋元帝司马睿登召为朝廷属官,赐爵关内侯。咸和二年,葛洪闻
趾出丹砂,故求任勾((今广西北流县)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愿提供原料,葛洪遂中止行程,隐居于罗浮山朱明
前建南庵,修行炼丹,研究医学,著书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讲学。期间常行医于百姓之间。学者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抱朴子》首开儒、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卒,享年八十一岁。
卷之252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山,生于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道教尊为药学之神。
李时珍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乃铃医,父李言闻乃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1552年就着手于搜集材料,为《本纲目》之编著奠定基础。李时珍对药物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建立为当时十分科学的药
分类体系,打
传统固有的三品分类法,建立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使其明晰,更科学。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
、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研通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二十七个寒暑,历经艰难,三易其稿,终在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完成巨著《本
纲目》,全书达192万字,同时著述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部,其已佚的有《命门考》、《集简方》、《白花蛇传》、《脉诀考证》等。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享年七十六岁。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卷之253 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因出于赤岸镇丹溪,故又称朱丹溪、丹溪翁、丹溪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元代著名医学家,中医滋
派创始
,道教尊为医学之神。
朱震亨幼时起学习儒学,有一颗惠民之心,三十余岁时,其母染疾,诸医束手。朱震亨故弃儒而志于医学。他三十六岁时,闻有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居于东阳八华山中,不禁叹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
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在泻火、攻邪、补中益气之法上,倡导“阳常有余,常不足”之说,创
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
体
气、元
之重要,后世誉为“滋
派”之创始
,与刘完素(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名医,以寒凉药治疗伤寒著称)、张从正(金朝四大名医之首)、李东垣(“脾胃学说”创始
)并列为“金元四大家”。晚年总结一生研究于实践之心得,写成《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
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
要发挥》等著作。端坐而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