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提举司是元代专门掌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对这个制度,朱元璋采取承袭的态度,专门设置这个部门用来培养继承
的朱标。
当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马上就将十四岁的朱标立为太子,可见当时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其他
为太子
选,这么坚决地立为太子,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重点培养扶苏,但是没有放弃对胡亥的考察,刘邦建立大汉后,曾在刘盈和刘如意之间有过犹豫,李渊建立唐朝时立李建成为太子。
也可以这样认为,朱元璋只把马皇后这个家庭当作自己真正的家,马皇后生的儿子才能真正继承自己的皇位,这与东汉刘秀跟
丽华的
如出一辙,刘秀最终废了太子刘疆,立
丽华儿子刘庄为太子。
为了将朱标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君主,朱元璋将大明最优秀的文臣武将,功勋卓著道德高尚的老成之
来辅佐朱标,例如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中书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掌管军国重事的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詹事,此外廖永忠,李伯升,赵庸,杨宪,张兴祖,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等等,都被叫来辅佐太子监国,当朱元璋外出时有太子监国。
《明太祖实录》记载“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留太子建国,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朕特置宾客谕德等官,以辅太子德行,且选名儒为之宾友。
朱元璋通过让众位大臣担任军国重任的同时,辅佐太子事宜收到父子一体,君臣一心之效。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用心良苦。
对于这些兼职官,尚书陶凯认为不妥,建议朱元璋专门选
任东宫官属,但是朱元璋没同意,目的就是为了防止
后父子的误会。
《明太祖实录》记载,“古者不备其官,惟贤是用,尝虑延臣与东宫官属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谋,离间骨
,其祸非细,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朕今令省台都督府兼东宫赞辅之职位,父子一体,君臣一心,无相构之患也。
朱元璋鉴于汉武帝时期发生的巫蛊之
导,在小
江充等
的挑拨下,导致皇帝和太子刘据反目成仇,酿成惨剧的教训,坚决不建立专职东宫官属。
此外,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辅导,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当朱元璋还是吴王时,一有机会就将朱标带在身边,让朱标通过“步归”等活动亲自体验下作为臣子的辛苦,学会体恤大臣,不至于他
因富贵而生骄惰。
朱元璋领太子上御文楼,教导太子
护家族内部成员,共同维护朱家天下。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皇帝时,常常教导太子修身自重,以天下为己任;在太子监国过程中教导太子内修德行,以招揽贤者,还手把手教会朱标的赏罚之道,总之,如果历史上朱标不早逝,朱元璋的皇位继承
必然是朱标。
“祝老四,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至于又紧急且重要的事
,以及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
,应该如何处理,所有
都知道。”
“但余下两种,才是最难取舍的,而
跟
的差距,就在这两件事的处理上,完全可以显现出来了。”
方世玉赞赏的看了一眼朱棣,点了点
解释起来。
“那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呢?”
刘伯温一边在小本本上写着,一边抬起
来追问到。
“也不难,普通
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都会选择优先处理那些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
,往往把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
留在后面处理。”
“但实际
作中,很容易就会发现,这种事
一般都会非常的繁琐,很难短时间内就处理好,对于
的
力更是存在着极大的消耗!”
“因此很容易就会导致出现
们在处理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
时,完全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到最后,甚至会忘了还有一件重要但却不紧急的事
。”
“耽搁的时间久了,当那些原本重要但却不紧急的事
变得既重要且紧急的时候,时间就来不及了。”
“所以厉害的
,就会知道,不管压力多大,都要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但却不紧急的事
,把紧急却不重要的事
留在后面处理。”
“重要这个标签往往比紧急优先级要高的多,因为重要的事
,你处理妥当,自然也会获益更多,处理不妥当,自然也就会损失更多!”
“如此一来,庸
跟智者的差距,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当今陛下,一定是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法,因此才能把如山的朝政处理的有条不紊!”
“就连本公子,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都有一种萤火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的挫败感啊!”
“当今陛下,那是妥妥的时间管理大师啊!”
方世玉一边缓缓的朝着应天府的方向投去敬佩的目光,一边缓缓说到。
实际上,朱元璋压根就不会什么时间管理法,他完全就是拿命在工作啊!
“方小子这话说的很对,据我所知,当今陛下确实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