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接下来剩余名额等着最后统计投票就可以了。
至于“问道榜”那边,他没有过问。诸子百家各有优劣,也都有自己的门生学徒,他自己没想过去做裁判。
若是想
预,甚至一言而决,那么一开始就没必要设立这个所谓的“问道榜”了。
除了两榜之事以外,其他方面的改革政策也还在继续推进。
农业方面,低配版仙粟现在也已经有了成果,开始向市场中投放。
不过因为大多数农民比较谨慎,秦昭这边又没有进行强迫种植的原因,初期推广效果不是特别好。
对于普通自耕农的慎重态度,他其实完全可以理解。粟种需要花钱买,而且价格不便宜。
农民们自身也没有相关种植经验——这些粟种一看就不同凡响,不宜种植,万一最后收成不好,赔了怎么办?
这些下中农们,全家都指着一块田地生存,谁敢轻易去赌。
秦昭对此也不着急,他直接安排皇商负责这件事。
只要能成功种植出来,后续收益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需要先有
去尝试。
不过除了皇商以外,最积极的反而是一些土地较多的地主们。
他们生活无忧,能承担部分风险。觉得这东西既然是工部研究出来的,那必然不会差,试一下也无妨。
还能向官府卖个面子,何乐而不为?
但无论如何,仙粟的推广,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期间需要
族子民们慢慢去习惯,并发现其中好处。
在此之前,是个漫长的试错期。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治国的一个缩影。一切的政策展开,都需要时间,一旦急躁了,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正因如此,秦昭并未使用威
或者利诱的手段去盲目推行,而是给子民们充裕的接受时间。
等到了以后,随着生产力提升,粮食产量跨越式提升以后,可以开始以打工代替种植。
这其实也是将来小农经济的一种转型方向。
不过现在想这些还为时尚早,需要一步步来。
相比低配版仙粟,报刊的发行倒是非常顺利。老百姓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兴事物。
这个时代,
们并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逛青楼,那得是达官显贵才有机会。
勾栏听曲,或者茶馆看戏,也得是有些积蓄的小富之家才能去体验。
而占据
总数最多的自耕农们,自己
子都过的紧
的,自然没钱也没时间去做这些事。
平
里的娱乐活动,也就是邻居坐在一起闲聊两句,或者打打石牌,其他就没有了。
报刊的出现,相当于给这些普通
贫瘠的
神荒漠中降下一场甘霖,瞬间便风靡开来。
即便以前不认字的,有了和字典一样的《识字》一书,他们也能通过查询了解报刊上的所有文字信息。
可以说,报刊所带来的影响力远超秦昭想象。
“农事”与“工事”以外,商业上他也并未放下。
不过这方面的改革,却只与少数
有关了,甚至许多
都没有察觉到此事的发生。
那便是组建“商盟”。
以皇商为首,聚拢了大量民间商
,互通有无,增加物资的流动
。
同时,一定程度上支持民间商
自主创业。以“商盟”取代大商
集团化的经营方式,来防止垄断出现。
而商盟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地脉轨道车”。当然,非商盟成员也可以使用轨道车,但是费用会更高一些。
其实,有了轨道车之后,秦昭就等于拿捏住了主动权。
都不需要使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就已经让皇商拥有了绝对的竞争力,并且轻易取得核心领导权。
另外,各地的公立学堂,也开始像他一开始承诺的那样,在各个州县建立起来。
这些学堂名为“县学”,以后能通过选拔进来读书的
便可称之为“童生”了。
建造学堂的过程远比很多
想象中容易得多。
钱财,大夏不缺。工匠,同样不缺。
而最难的师资,对如今的大夏来说,同样不算什么难事。
在以前,有才能的
要么一门心思想当官,当不上官就觉得是自己才学不够,继续在家钻研之事。
连自己读书的时间都嫌不够,自然没心思再去教书育
。
除了个别那些确实无心当官,又极富智慧的大学者以外,除非实在缺钱到
子难以为继,否则很少有读书
会选择去当老师的。
但现在
况却又有不同。
首先,这些学府是公立学堂,并非私塾。在这里面当老师,那是受到官方认可的,不是那种野狐禅。
其次,当老师是一种养望的途径。尤其是自从曾经东海郡韩归
一系的法家弟子陆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