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西,谋论可不就流行了么。
无论是炮制谋论还是跟风
谋论都是不需要门槛的。
对于某些来说,看书相当困难,但是理解
谋论却容易的多,毕竟
谋论理解起来不花费任何力气。网上兜售各种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的文章读着过瘾,可以跟风了然后向没看过原著的电视剧党秀优越感,“别被电视剧骗了,原著中猪八戒实力可不比孙悟空弱”“电视剧看多了吧,原著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就没闹出多大动静”,摆出一副自己了解真实的原著的姿态以期待他
投来崇拜的目光。
而对于谋论的炮制者来说,炮制
谋论也基本无须什么门槛。
以吴闲云的《煮酒探西游》为例,整本书翻来覆去不外乎一个核心——“故意”。先确定“故意”这一宗旨,接下来就是尽发挥自己吹水本领的时刻。
祝守一这里说实话,看电视剧和营销号文章,比看小说容易太多了。
看电视剧,有视觉和听觉两种信息,不用特别专心地全神贯注,也可以获取到一部分信息,因此以这种方式了解原著,是非常轻松的。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即使完全遵循原著,天生也会丢掉很多文字信息。更别说还有很多导演和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剧进行大幅度修改了。
而营销号文章,相比于原著,要短小得多,且有“观点”有“解析”,这种碎片化的处理,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难度。只是这些观点和解析,有多少是遵循原著,有多少是合理推断,有多少是断章取义,有多少是胡编造,没看过原著的
,就很难分辨。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说法,说真假美猴王那一回,被打死的是孙悟空,后面是六耳猕猴跟着唐僧取经。理由是如下:
1.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他既然能预知未来,怎么可能会自己去雷音寺找死,必然是有恃无恐。
2.在这一难之前,孙悟空和唐僧一直有矛盾,而之后唐僧再也没念过紧箍咒,很明显是孙悟空换了个,没有之前那么顽劣了。
3.谛听不敢说,因为这是佛祖的策略。
4.什么菩提和如来是师兄弟,相互斗法之类的。
你要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看断章取义的营销号,那这些确实很有说服力。因为电视剧里,两个猴子一般都是装扮一样,化同样的妆,有的可能直接是同一演员拍的,确实无法区分。
但只要你看了原著,立马就明白了。
看完原著,恐怕没有会觉得被打死的是孙悟空吧?因为原著在这一段为了区分两
,旁白对孙悟空的称呼一直是“这大圣”或者“大圣”,对六耳猕猴的称呼一直都是“那行者”。但电视剧肯定不可能加这种旁白,也不可能为了区分两
,把名字标在旁边吧?最初原创这个观点的那位,应该还是熟悉原著的,但是故意开脑
,吸引
眼球。而后面跟风的一堆营销号,基本都是自己一知半解,半瓶水晃
罢了。
祝守一也会看一些作品的二次解读、脑、
谋论。其中有思路很有意思的。但前提是要在已经对原著很熟悉了,我清楚这里面哪些是原著内容,哪些是自由发挥。
因此,祝守一觉得如果是真的对一部作品感兴趣,在看过原著前,我并不推荐看任何改编的影视剧或者二次创作,因为即使该作品质量很高,也会很大程度地确立一个与原著有差别的第一印象,即使之后再看原著,也很难扭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