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但试图解《红楼》隐喻的队伍很热闹,比起来,试图
解《西游记》隐喻的很少,猜《西游记》的为什么很少?
因为根本猜不了,《西游记》一书简直就是隐喻的世界。
孙悟空是什么?是不是心猿?
六耳猕猴为什么能和孙悟空抗衡?
就算还有一只了不起的猴子,为什么六耳猕猴为什么能有堪和金箍相比的神器?并且让
分不出来?
为什么六耳猕猴连金箍都有,同样受到紧箍咒的束缚?
佛祖降服六耳猕猴前曾说了一句话: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不是一体?
为什么六耳猕猴死后,唐僧再也没有赶过孙悟空?
想明白后,真是想为孙悟空一哭,为六耳猕猴一哭……
白龙马是什么?是不是意马?
心猿桀骜,纵横天下,
意马为何龙化于形,只知守拙?
心当纵横,意当坚守。
为什么历史中大无畏、真勇气、求解脱、智慧无二的玄奘大师,
到了作者笔下会成了哭哭啼啼的唐僧?
要知道历史中的玄奘真是无比灿烂,
那是自学梵语,在佛学界,靠一外语拿下辩论大赛冠军的
物啊,
这什么战斗力?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大师可是对着五印十八位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发表佛学宏论,论文答辩任
问难,但无一
能予诘难的啊。
玄奘大师可是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的无上物。
这就好比你现在用英语,在西方哲学终极命题问题上,吵赢了各个世界一流高校的联队教授大师们,并获得了诺奖和一堆学院的终身教授荣誉啊。
为什么《西游记》的作者会无视玄奘的智慧和勇气,而只盯上了他的?
吃一长生不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让西天路上所有妖的行为,都有了合理化的动机,
不然为什么那么多行不吃,非要堵你这么狠的师徒四
?
那毛脸雷公看着就没胃?
那猪、那沙和尚……
这样的team,要没有唐僧做引子,
你抢他嘛?
点子又硬又扎手还没油水,
嘛不找个大户油腻腻的吃他娘?
玄奘求的是智慧,是解脱,但从唐到明,从寺庙到尘世,玄奘大师求来的智慧,在南赡部洲落地了吗?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大师涅槃后,他所发扬的“唯识宗”很快就衰落了,因为教义太繁复,没几个真正懂的,
玄奘大师的取经伟业,又给了几智慧,几
勇气?
大家都把玄奘当什么?
《西游记》的作者真正读懂了玄奘大师的慈悲,读懂了尘世几百年变迁的悲哀,他把这一切慈悲和悲哀,默默承受,最终画出了一个充满悲哀、戏谑、黑色幽默的答案,大师想传递的是神世界,而凡夫俗子、各种欲望想要的是只是长生不老,只是吃
。
隐喻,巨大的隐喻,而背后的悲哀与失望,谁能懂?
在看似喜剧的设计中,唐僧成了你争我抢的瑰宝,
可抢的目的是什么?
是吃了他。
谁关心他取经的智慧和目的?
谁关心他的勇气?
《西游记》里的隐喻,解读过后惊心。
曹雪芹的隐喻还蕴含着美感,蕴含着对尘世的,
《西游记》的隐喻不是,隐喻背后全是绝望,惨不忍睹的呐喊和尖叫。
只不过作者把自己的绝望,藏在了微笑之后。
至于《西游记》各个篇章中的隐喻,更是不胜枚举,儿国、黄眉怪,
种袋,软狼牙
,作者太有意思了,袈裟、紧箍、白马、钉耙……各藏玄机。
所以祝守一感觉,西游作者的很多隐喻是多重的,隐喻之间彼此环环相扣,靠隐喻互相之间铆定和固定,解读起来确实容易跑偏,但随着阅历增加,你每次阅读《西游记》都会发现不一样的宝藏,收获独有的心惊跳。
尽管西游记的作者底层是绝望的,是嘲弄信仰的,是对世间失望的,但他也是有
的,在《西游记》的最最后,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各得正果,悟空最后问道:师父,趁早念个松箍咒,脱下来,打个
碎……唐僧回答: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
上之理!你试摸摸看。
行者一摸,果然无之。
每次看到这段时,都会鼻子一酸,忍不住为悟空一哭。
生在世,紧箍哪有终时?
抛脱皮囊,心猿自然去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