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事。
那么他俩到底谁对谁错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因为原著并没有说文殊是如何言语相难的。
如果文殊仅仅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国王因为自身素质不行就绑了他,那就是国王错了。
如果文殊骂了国王的八辈祖宗,那身为九五之尊的国王没有杀了他就已经是仁慈了。那就是文殊错了。
有说既然文殊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又是如来的公派钦差,应该是光明正确的吧。
这可不一定。西游记跟别的著作可不一样。它是讽刺小说,里面谁都可能是坏。
记得有问一个学者,红楼梦里麝月洗澡,贾宝玉究竟参与了没有?
学者回答说:“研究红楼梦的有两种,
一种是靠红楼梦混饭吃,
一种是想靠红楼梦混饭吃,混不上的。
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共有三种答案:
一种是参与了,
一种是没参与,
第三种我认为最真实,那就是你认为他参与了还是没有参与,那就是你的答案。”
其实还是那句话,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看读者自己怎么解读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读一切小说的指导思想。
其实西游记从成书到现在,每一代的都会根据当代的时代思想赋予它新的内容。
就拿杨洁的电视剧来说,它也是根据当时的思对原著进行了删改的。
也就是说它已经不是吴承恩的那个西游记了,最起码不完全是。
我不相信现在网上那么多解读西游记的观点,都是作者吴承恩的心中所想。
但它只要说的合合理且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一定的作用,那它就是正确的。
所以说不光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哈姆雷特。
四乌国寓意
回到乌国。既然作者没有明说谁对谁错。那就有两种解读,
一个是国王错了,
一个是文殊错了。
当然相应的讽刺的现实也就有两种。
我们先看第一种,国王错了。
也就是说国王并不是真心的好善斋僧,而是在作秀。
就像那个好龙的叶公一样。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喜欢龙,所以真龙下界来找他,他吓坏了。
乌国王也是这样。
他潜心向佛的消息传到了如来耳朵里,如来很是感动,决定度他归西。于是派文殊变作凡僧下界视察。
谁想刚问了第一个考核问题,国王就生气了,把微服私访的钦差绑了,丢进了河里,闯了大祸。
结果招致了三年井底之灾。
如果这么解读,作者讽刺的就是像乌国王这样残
专制,或者善做政治秀,或者不辨邪正的官员或统治者。
支持此种观点的,原著里倒是有几个不算证据的证据。
为什么说是不算证据的证据,因为从逻辑上来说都不很严谨,所以这第一种观点只能算是推测。
一、唐僧到宝林寺借宿。
方丈一看是个衣烂衫的云游僧
,顿生厌恶,不同意留宿。原因是之前曾收留过一伙穷和尚,不成想他们却赖着不走好几年,还整天在寺院里搞
坏。
于是方丈就以偏概全的认为所有的游僧都是坏。
最后还是悟空的子出面才得以解决。
你看方丈不辨邪正。
二、国王开始不识好,得罪了文殊。
之后又不识坏,把妖怪变的道士当成兄弟,结果一个不留神被道士推进井里。
你看国王也不辨邪正。
三、假国王被揭穿后,斗悟空不过,瞬间又变作一个假唐僧。
这时候悟空也认不得两个,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最后还是八戒出主意说,让二念紧箍咒,不会的就是假,这才辨别出来。
你看悟空也不辨邪正。
总之自始至终,这一劫都在讲辨邪正的事。那作为第一主角的真国王应该就是讽刺对象。
还有一个不算证据的证据,就是真国王给唐僧托梦说五年前国内大旱,民不聊生。
唐僧说,古云,国正天心顺,想必是你不体恤万民。既然大旱,你就应该开仓济民,悔过前非,自然天心和合,雨顺风调。
国王说,不是我不放粮食,而是国库里根本就没有粮食。现在的形是文武两班停俸禄,寡
膳食亦无荤。
把国家治理成这样,可见也不是什么好国王。
第二种解读就是文殊错了。
可能文殊当领导当惯了,所以为趾高气昂,做事尖酸刻薄。
身为微服私访的钦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