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从庆州向大丘、尚州方向移动,进攻大田(大德),掌握铁路之后威胁复兴军汉城方面的何海清兵团后路,缓解汉城的危局。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而在咸兴方向,
军从出云港出发,向咸兴方向增兵四个师团,其目的除了阻挡复兴军在咸兴方向的攻势,还要向咸兴方向发起反攻。
在失去华夏海军的压制之后,
军甚至不需要出动海军掌握制海权,运力庞大的英美法俄荷等国的远东商船运输船都可以为
军提供运输服务。
军的局势看似危如累卵,实际上只要
军从庆州出发前往大田,汉城的防备压力就会少上许多,在咸兴方向获得四个师团的增援之后,甚至可以转守为攻,向清津地区发起进攻。
要知道
军对于当初华夏割走清津地区极为不解,但是当华夏宣布在茅山建立一个中型军工企业园区之后,
军一番间谍探查才明白原来在茂山郡地区有着储量丰富且品位极高的铁矿石。
为此复兴军还修建了清津—茂山—海参崴的短程铁路,目的就是为海参崴周边提供后勤补给。
军对此早已眼馋不已,华夏在1908年和德国达成了更
层次的外贸协定,华夏十一亿八千万的财政收
其中有一亿两千万就是出售半成品的矿产资源获得。
要知道在华夏建国之后,德国就多次寻求和华夏达成矿石资源方面的贸易合作,只是被华夏外
部一直以开采问题拖延。
一直到1908年年初,华夏方面完成了工厂的建设才和德国达成矿石贸易协定。
苏拉维西省的镍,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钨、锰等矿产资源经过工厂的冶炼,在加工成德国需要的合金钢之后才会售卖给德国,其中的利益最少是翻了四倍。
这还是华夏因为需要德国提供的技术和购买设备,双方进行联合开发给予的优惠价格。这样一来不仅华夏的重工业得到了急需的技术和设备,扩大的华夏的重工业规模,在外贸上也一改之前的生丝、茶叶、樟脑、瓷器、工艺品为主导的
况。
这些稀缺资源德国的产量可不高,遍观世界可以获得的地方也就华夏最为容易,华夏也有这个实力开发这些资源。比起一船船未经冶炼的原矿石运到德国,德国更愿意支持在华夏进行冶炼,然后运输。
因为以德国的
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在德国冶炼的价格和购买华夏的半成品差不多。所以明知道华夏一直在矿石贸易商拖延的目的,德国也只是矜持了一番抬高了报价和在半成品购买上获得优惠之后就松
了。
一年一亿多华元的重工业金属半成品的外贸,甚至未来可能更多,这让
本对于华夏的地大物博充满了嫉妒。
除了咸兴、庆州两地增兵之外,完全不用担心本土安全的
本动员了六个师团计划向清津地区发起登陆。
登陆清津不仅可以夺回他们失去的铁矿资源丰富的茂山,更能依靠茂山地区的工业补充
本的工业;还能对西面的华夏第二十一军发起进攻将其围歼在咸兴西北。
然而作为东北战区除了鞍本工业区、三江平原工业区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军工业基地,东北战区自然是着重防御的地带。
东北战区司令部将最后的机动兵力第二十六军调到这里,他们都是上一次战争之后在东北地区退役的老兵,论战斗力绝对不比现役的重装步兵师差。
这支部队因为服役年龄的问题,大多都是在三十岁左右,正是一个男
最为黄金的年龄,不论是体力还是作战经验都极为丰富。
被整编为第二十六军的指挥官由董鸿勋担任军长,云瀛桥担任参谋长。
这两
是陆军大学二期毕业,毕业后在总参谋部作为普通的三等参谋实习了一年,在跟着蔡锷攻打南洋的战斗中积累了不少的战功升任师长。
出于避免军阀的原因,韦珣亲自下令将不少的滇省籍贯的将领调到东北,这二
就是其中之一。二
率领部队从哈尔滨出发,转道
西又南下海参崴,之后将乘坐海津铁路抵达清津城。
这个命令下的有些急,但第二十六军都是老兵,适应力强,在七月8号就接到调动的命令,七月11
出发,等到第一师抵达清津的时候才不过七月18号。
只是目前东北的铁路网运转的物资和兵员太多,第二师到达的时间师七月22
,第三师最少也要在七月26
才能抵达。
而
军在英法美俄荷等国家的船只帮助下,同时向咸兴、庆州增兵之后,于七月20
就在城津(金策市)登陆了两个师团,一个师团向北部进攻吉州、明川,一个师团向西面的端川进攻,目的是切断第十七军的退路。
已经攻
新浦的复兴军第十七军面对后路被断的危险,前方的咸兴地区又云集了
军五个师团,突
无望。
在如此
况下陈可钰和邓世增下令部队回师端川,并利用电台向战区司令部的吴禄贞汇报当前的局势和接下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