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提示:本站会被大陆网络屏蔽、封禁、禁止访问! 本站域名並非永久域名!
当前网址:m.ltxsw.top 如果遇到无法打开网址。
请发送任意内容到邮件Ltxsba@gmail.com取得最新地址.
截屏拍照记录当前页面,以免丟失网址和邮箱.
↓↓↓↓↓↓↓↓↓↓↓↓↓↓↓↓
点我自动发送邮件
↑↑↑↑↑↑↑↑↑↑↑↑↑↑↑↑

第130章 挽民不挽明

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想到明代饮食可以这样致。

“特么郭靖请黄蓉吃的那顿,也没见这么丰盛啊。”

想到战兵的军饷又被花去一笔,刘招孙不由感觉心痛。

两个娇欲滴的戏子唱起了弋阳腔昆曲,好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刘招孙前世在苏杭游玩时听过昆曲,多少了解一点。

他颇为诧异,没想到在辽东也能听到昆曲,估计很贵吧。

望着桌子上的山珍海味,想到城内难民无家可归,开原战兵还在北门瓮城喝西北风,不由摇低声叹息。

这些天,康应乾大把大把花银子,一点也不在意刘招孙是否心疼,他凑到袁应泰身前,低声问道:

“袁经略,这七星楼可是沈阳最有名的酒楼,今做菜的厨子也是陕西,不知还合大味不?”

出身陕地的袁应泰抿了鸭舌羹,眉微皱,像美食评论家那样,将筷子轻轻放下,评论道:

“淡了些,比起京师六芳斋,是差了些火候。”

刘招孙冷冷望着袁应泰。

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担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平心而论,此是东林党中为数不多的才。

袁应泰任临漳知县期间,筑长堤四十里,捍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灌溉农田数万顷。

出任淮徐兵备参议期间,发生大饥荒,设立粥厂救济灾民。

因为动用额外税、马价银数万两赈济灾民,被言官弹劾“擅移官廪”,辞官而去。

熊廷弼去职后,朝廷派他经略辽东,是朝廷用的一大失误。

无论从哪一方面,袁应泰都无法与熊廷弼比肩。

他可以做一个好的地方官,却难以胜任辽东经略这样的统帅。

历史上,袁应泰不顾部下劝阻,放蒙古降兵城,后来被后金里应外合,了沈阳。

袁应泰倒颇有骨气,退守辽阳,后金兵攻城中后,他身佩官印宝剑,在辽阳东北看花楼自缢而死,仆唐世名不忍他主尸首落后金兵手中,在城楼举火自焚。

两位监军和御史也在辽沈之战中殉国。

这样评价袁应泰督辽:

熊廷弼在辽持法严,部伍整肃,袁应泰以宽矫之,用兵非其所长,规划颇疏。(1)

简单来说,袁应泰不懂用兵,缺乏规划,对外番过于宽容。

刘招孙对这些历史细节了解不多。

他只当袁应泰是个东林大佬,不知此收刮可多少民脂民膏。

“熊蛮子经略辽东,花费皇上百万内帑,据说熊经略雅好美食,单是厨子就有十几个,康监军为何不把他们找来,也让两位监军尝尝手艺。”

袁应泰推开鸭舌羹,脸上流露出一丝厌恶之色。

旁边坐着的监军何廷魁和崔儒秀听了这话,只是赔笑,其余众也嗅到了火药味道,都不敢说话。

两个辽镇将官挥了挥手,唱杜十娘的戏子连忙退下,周围几个服侍的歌丫鬟也远远离开。

康应乾赔笑道:

“下官亲眼所见,熊经略为官清廉,食不重味,除了官服,连锦衣都没几件,不知这些京师谣传,是哪些言官说的。”

康应乾说罢,转身给袁应泰满上酒,袁应泰将手掌挡在酒杯上。

御史张铨见他扯到言官,阳怪气道:

“康监军此言差矣,空不会来风。我等言官御史,有风闻言事之权,岂能畏惧权势,遮遮掩掩?朝中早有议论,说熊蛮子以辽饷自肥,在沈阳滥杀辽镇将官,吞没辽饷,想必这些传言也是有根源的,可惜现在熊经略下落不明,皇上给他的百万内帑,到底花到哪里也无从查起······”

刘招孙怒火焚天,熊廷弼尸骨未寒,便被这般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攥紧拳,也不管什么接风不接风,准备拎起这御史先揍一顿再说。

康应乾连忙道:

“熊经略经略辽东半载,为保全辽沈,可谓殚竭虑,最后被建残害,悲壮殉国,辽都是看见的,熊经略尸骨未寒,张御史这般胡说,不怕遭报应吗?”

张铨见有为熊廷弼说话,顿时兴奋起来:

“哈哈,京师都说,熊经略在辽东有位忘年小友,少年英雄,得了熊蛮子不少好处,银子或许也有吧,康监军,你在辽东监军多年,当比本官更清楚知道此事!”

康应乾见退无可退,霍然而起,怒道:

“张铨,你挑拨同僚,构陷忠良,今宴饮,本是欢乐,若再敢胡言,你这御史怕也要做到了!”

“本官说了又如何?你还敢威胁堂堂御史不成?!”

两边官员同时站起,对面一个辽镇将官竟要拔刀出来,被袁应泰怒喝阻止。

刘招孙挥手让众都坐下,神色平静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谍涯无痕
谍涯无痕
林创作为民国政府的一名警察,加入地下党,代号“紫薇”。他利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抓捕日谍、铲除汉奸、窃取机密、输送物资,在情报战线立功无数,却令敌人难寻踪迹。
滴水世界
帝师是个坑
帝师是个坑
菲硕莫薯
大秦小地主
大秦小地主
大鹏展翅
锦衣状元
锦衣状元
天子
谍战:我在敌营十八年
谍战:我在敌营十八年
再战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