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提示:本站会被大陆网络屏蔽、封禁、禁止访问! 本站域名並非永久域名!
当前网址:m.ltxsw.top 如果遇到无法打开网址。
请发送任意内容到邮件Ltxsba@gmail.com取得最新地址.
截屏拍照记录当前页面,以免丟失网址和邮箱.
↓↓↓↓↓↓↓↓↓↓↓↓↓↓↓↓
点我自动发送邮件
↑↑↑↑↑↑↑↑↑↑↑↑↑↑↑↑

第291章 武夫当国

怕找不到回家的路!请截图保存本站发布地址:www.ltxsdz.com

好在开原各军中还没有敢以身试法。

斩杀三个狂热分子后,京师恐怖刺杀逐渐平息。

然而刘招孙臣贼子的形象怕是再也洗不净了。

他最后安慰自己:事已至此,只有顺势而为,走一步算一步了。

顺势而为的结果是大明王朝的权力进一步开始向平辽侯手中集中。

在群臣的强烈谏言下,平辽侯的大帐从左安门瓮城搬到了富丽堂皇的太师府。

所谓太师其实就是张居正,当年张居正被抄家鞭尸后,张首辅在京师宅子也被全部充公,归于皇家所有,如今成了平辽侯府邸。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平辽侯将成为张居正第二。

张江陵当年控扼帝国,把持朝政,还得靠李太后、冯保两个政治盟友。说到底,他只是个文官。

而平辽侯就却大不相同,他不仅有文官支持(至少表面支持),手中还握有开原强军,甚至还拥有辽东辽西之地。

所以,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这位刘侯爷,权势已在张居正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十岁的万历小皇帝见到张居正,都要恭恭敬敬的叫他一声张先生。

十二岁的信王朱由检以后见到平辽侯,该怎么称呼刘侯爷呢?

~~~~~~

平辽侯上疏冯皇后,指出六月己酉(三十)乃黄道吉,适宜信王登基。

冯皇后称登基之事关系重大,让内阁、五府、六部共同商议。

懿旨上午发出去,下午群臣便达成一致:

新皇登基典礼定在六月三十

冯皇后得知此事后,对刘招孙又惧又恨。

信王登基期确定后,劝进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连之前对此反对的勋贵也开始带上疏,催促平辽侯早担负起国家大事。

刘招孙则借大行皇帝的丧礼没有完成,予以拒绝。

于是,崇祯元年五月二十八,朝廷打祖制——皇帝驾崩后停灵一月——大行皇帝立即出殡。

须知崇祯皇帝朱由校的陵墓还没修完·····

不过,有些已经等不久了必须赶紧上车,不,是上山。

五月二十八,平辽侯率百官穿縗服至居庸关送别。

群臣从坤宁宫一路哭到皇陵,一路不停跪拜,在不同场所更换不同服饰。

每一次对棺椁跪拜,刘招孙都要低声骂一句朱元璋,从朱元璋爹妈,最后骂到那第九十九代祖宗。

大明所有这些繁文缛节,从百姓吃饭穿衣到大明对外战略,事无巨细,朱元璋都要过问涉,在刘招孙看来,这种变态的控制欲也只是疯子才有。

再一次叩拜行礼后,刘招孙心中暗骂:

“等信王登基,第一件事就让他宣布攻打本,去他娘的不征之国(见注释1)。”

一百二十八名大汉将军抬着那巨大的、装着太监烧焦尸体的金丝楠棺椁走过长安街大道,几乎所有京师百姓都到街上围观。

大行皇帝的棺椁从大明门出,朱由检与四品以上官员跟着棺椁从大明门出去,四品以下官员则从大明门左门出城。

一直步行送到德胜门外,再换乘马匹,骑马至皇陵。

这一路骑马也不能闲着,还要在途朝夕哭奠临。

而且沿途经过的地方,四品以下的命,还有军民耆老(世代沿袭的军户和匠户等)都须沿途设祭。

六月一,一行哭哭啼啼,走走停停,终于抵达皇陵。

献殿(见注释2)上遍布的招魂幡和花圈纸,听说还要继续行礼,刘招孙当场崩溃。

据他粗略估计,从紫禁城走到这里,沿途已经磕了两百多个,十二岁的朱由检叩拜次数约等于平辽侯的三倍。

简直丧心病狂。

杨镐在旁边扯着他贤婿衣袖,劝道:

“贤婿啊,且忍一忍,这次丧礼完毕,你就是天启皇帝的张居正了。”

刘招孙叹了气,为了接下来像张居正那样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只有豁出去了。

接下来是虞礼(古礼的一种,安魂之礼),这个刘招孙最是擅长,可惜他不能亲自上台和那些道士和尚们一起招魂。

虞礼过后,朱由检叩拜四次,献帛献酒,最后读祝文,读完之后,接着行礼,然后是亚献(第二次祭酒)和终献(第三次祭酒),最后再叩拜四次。

最后的最后,平辽侯簇拥信王返回京城。

返京途中,百官穿縗服在城外迎接,随行的官员在京城外为信王设置幄次(休息的居所)。

最后,平辽侯率百官排好序列,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神主(去世皇帝的灵位)先走,百官后面跟随。

达到午门附近,已经神恍惚疲力竭的朱由检亲自去迎接,将神主请几筵殿,行“安神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谍涯无痕
谍涯无痕
林创作为民国政府的一名警察,加入地下党,代号“紫薇”。他利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抓捕日谍、铲除汉奸、窃取机密、输送物资,在情报战线立功无数,却令敌人难寻踪迹。
滴水世界
帝师是个坑
帝师是个坑
菲硕莫薯
大秦小地主
大秦小地主
大鹏展翅
锦衣状元
锦衣状元
天子
谍战:我在敌营十八年
谍战:我在敌营十八年
再战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