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到渠成,功行圆满,这也可以说是最契合道家真
的修炼方式。
然而这个方法紧接着被张衍否定了,一来是时间太长,二来是变数太多。
这还只是在开脉之前,如果今后得到类似的高
法门,难道他每一次都先去游山玩水?这未免也太过
费时间。更何况他之所以选择立刻闭关,那是因为他冥冥中感觉到今夜是自己筑元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下次不知道还等要什么时候。
他不禁闭目沉思起来,既然自己从游记中看出了法诀,那么就已经算是“有缘
”,那位前辈没有道理会留下这么一个明显的缺陷。
一定有办法,而且肯定就藏在书中!
他盯着纸张上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来回看了几遍,直到两眼酸疼的时候,忽然,他背脊一耸,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
对了!自己怎么忘了这本道书原本是蚀文写就的呢!
蚀文似简实繁,意涵广大,每一字都映照天地至理,寥寥几笔便能道尽天下万物生死枯荣,这篇道书的法门经过他这一解读,变成洋洋洒洒数千字,可是用蚀文来写,不过也就区区六百字而已。
这六百字已经将法诀尽数说了个明白通透,著书的那位前辈所用的蚀文已经是最为粗浅直白了,他反而参照着解读后的抄本修炼,那岂不是借镜观月,舍近求远么?
如此……
张衍双目一闪,
脆提笔蘸墨,取过一张白纸,将整篇“永川行脉法”用蚀文重新默写下来。
整篇行脉法刚刚写毕,他体内原本僵固的气息居然莫名一动。
张衍不由
一振,知道找对了方法,他笔下不停,一
气将整篇法门写完,写完后不见他停歇,继而又抽出一张白纸,提笔再写了一遍。
渐渐的,浑身原本如死水一般的厚实内气像是被一条潜龙搅动了起来,往四肢百脉扩散
张,流转游动起来,待在周天行走一遍后,又在丹田处汇聚抱团,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全凭真气自动,张衍丝毫没有刻意追求,他的心已经全部沉浸
了笔下蚀文当中。
全身气息开始还是如同涓涓细流,绵绵密密,随着行脉法写了一遍又一遍,气息也愈发壮大,待到后来已经像是大江奔涌,长河起
,在周身上下鼓
奔腾不止。
然而张衍心中无喜无悲,全然不去管它,写到最后,手中之笔已然没有半点墨水,然而他在眼中,一个个蚀文却仍然自笔下涌出,即便没有他的意念引导,内气也循照着法诀在气脉中周而复始,将淤塞的经脉一处处冲开。
如此周天三百六十五转之后,全身上下的内气如海
般时起时落,一般一波波挤压着各处窍
。
当这
浩大的气息到达顶点的时候,原本位于脐内
处,自出生后便紧闭窍门突然一震,居然打开一丝缝隙,澎湃的内气如同找到了宣泄的途径,纷纷往里涌
,片刻之后便消失的一
二净,一时间,体内变得空空如也,整个
惶惶然如
在虚空。
如果没有明师指点,修道者一旦遇到这样的
形不免慌
猜疑,心不宁,从而导致功亏一篑,但张衍经历过生死
回,心志坚定,依旧镇定如常,内心
处波澜不起,对身体中所发生的一切不问不闻,任其自然。
果然没过多久,消失的内气又复被丹窍徐徐吐出,只是其中似乎混杂了一丝先天元气,继而又被丹窍再次吸
,如此往返呼吸八次之后,内气已和先天元气浑然一体,不分彼此,当内气第九次缓缓归
丹窍之中后,位于脐内的阙
忽的一跳!
轰!
张衍后脑似被玉槌轻轻敲了一记,耳边传来一声清越鸣响,眼前先是白茫茫一片,再是光明大放,
内津
自生,泊泊
喉,随着一
热气往下沉坠,最后落在脐内
处,终于安然不动。
张衍笔下蓦然一停,抬起
时,发现满地俱都是他书写的纸张。
前方
壁上留出的孔
有一道白光透
,不知不觉中,原来已经过了一夜了。
此刻他非但不觉疲累,反而清气爽,五感清明,心中一片宁静。
他整个
的气质也为之一变,隐隐然有出尘之气。
如果他能看见自己,就能发现他的面孔上此时浮出了一层晶莹玉色,在
面上流转不停,双目更是亮如星辰,这说明,从今
起,他已一步踏
了筑元中“凝元显意”的境界,距离筑元最后一步“元成
真”也不过是一线之隔。
张衍将手中毛笔一甩,快走了几步,拿开封门石条,拉开大门,一步跨出。
走出两步他才顿住脚步,讶然看了看双手,这条封门石重达三百多斤,尽管他身强体健,但往常搬动时也颇觉费劲,但刚才只是轻轻一抬,就将封门石挪到一边。
他不禁恍然,之前常听
说,修道者筑元之后,“双臂自生千斤之力,目能透重烟迷雾,耳能辨虫行鸟语,几近仙
”,看来这个传说是真的了?
张衍双手握了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