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战场历练过于单一,并不适合担任大军统帅。
与速度快、力量绝强的异族
战,没有太过细腻的谋略空间,拼的是韧
果敢。
他习惯了抵挡掠夺,从没想过有一天居然要扮演掠夺者的角色。
众将在主帅的铁拳下伏首噤声,沉默却不代表屈从。
独孤弋觉得自己像个无理取闹的小孩,就算天地间只剩下他的嚎啕,大
的世界也不会有一丁半点改变。
这回连棍都与他对着
了,妈的!割麦之事就此成为定局——要不是他们小看了孩子的无理取闹的话。
愤怒的统帅离开大帐,当夜率轻骑迂回,欲袭取并山大营以打
僵局,不幸中罗鋹之计,兵困博罗山的古要塞蟠龙关。
并山、陇
乘势开城,以犄角之势钳击黄泥沟,东军败退,赖诸将奋勇才免于全溃。
这场被后世称为“蟠龙关大捷”的会战,堪称东军初期损失最惨、最令
尴尬的重大挫败。
是役,指挥中枢分崩离析,将令不行,大军分裂成数
,
露了全军意志系于独孤弋一身的缺陷。
对目光始终于东海一隅的独孤阀臣而言,“西征”本就是家主说不尽的荒唐之一,是好高骛远,不知
臣本分、侈言逐鹿的妄念,博罗山之败恰是当
喝,该及时退回领地,明哲保身,以免丢了独孤阀的累世基业;如非独孤寂独排众议,募五百死士杀进博罗山接应,及时抢出兄长,东胜洲的历史怕于这一夜便即改写,白马王朝无由诞生。
这场被后世称为“安原之战”的战役可说是峰回路转,大军压境的独孤阀在漫长的对峙后,因主帅的轻率吞下首败;而旗开得胜、几乎击溃对手的并山王也没能笑到最后,以令
意外的形式挥别了央土大战的舞台。
虽说东军最终仍成功西进,开启了白马王朝的勋业,安原之战却改变许多事。
老
永远忘不了在危急之际,他的政敌非但阻挠营救主公,还打算拥立独孤容接替兄长,率全军退回东海;而定王一侧则坚信老
必在独孤弋面前大肆抹黑了他们不得不然的危机处理手段,绷紧了经等待秋后算帐的到来。
过去,老
与陶元峥至多是互不顺眼,“龙蟠”与“凤翥”间的心结总还是有的,但安陇战后却彻底成为彼此的眼中钉。
老
多次劝主公疏远定王,独孤弋总不听,陶元峥遂躲在“独孤容”这面大纛下厚植羽翼,引四郡士族任新朝要职,明着拉帮结党,终成气候;乾坤一掷,令老
含恨至今。
而独孤弋从那时起,就不再坚持亲任先锋,终其一生,也未再做过那样鲁莽的战场决策——至少当老
吐出“安陇”二字时,便恍若一根看不见的鞭子,连武功睥睨当世的太祖武皇帝亦抵受不住,满腹冲动如云烟化散,点滴不存。
战场不曾给过独孤弋什么
影,他心中过不去的,是博罗山一夜覆灭的两千多名弟兄。
他们失去
命只因为相信他,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
信无疑的,仅仅是个冲动的决定,以及“他妈的!老子给你们点颜色瞧瞧”之类的愚蠢念
。
是他辜负了他们,辜负了这些舍生忘死的血
汉子,他们年轻的血
在漆黑的林道间化作流星消逝,再也迎接不了下一次灿烂的旭升。
起初老
对挥动这根棘条颇感罪恶,但独孤弋自来便非驯马,博罗山一役令他毕生悔恨,却无法使他变成另一个
;若非“动武”二字之于独孤弋毫无意义,老
好几次想揍他个半死。
他渐渐习惯抽打主君的良心与负疚,以节省无谓的争端,甚至成了
禅,回才发现省下的原来是两
相处的点点滴滴,然那
却已经不在了。
安原之战还教会了老
另一件事。
独孤弋名义上是独孤阀主,带领家臣撑过了艰辛的异族战争,然而一夜兵噪,阀臣们拥立的仍旧是嫡配所出、根正苗红的世子独孤容,宁可回到他们熟悉的家园故土,轻易地抛弃了那个领导他们度过难关的渔埠少年。
——成大事不可无兵。
阿旮原本便不姓独孤。
尽管十多年过去,连独孤执明老儿都已不在,但独孤阀上下仍不当阿旮是自己
。
安原战后,老
以救援行动生还的死士为主心骨,招募质朴健壮、心思单纯的农家子弟,授以独孤阀代代传承的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