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安然逃到
广,也是等死而已。
与其屈辱死在南方荒林之中,桓温更愿意死在战场上。
其实襄阳失守,桓温就已经有了觉悟,要不然也不会急着登基。
“陛下有死战之心,则尚有三分胜算。”郗超心中长叹一声,目光投向西北面,仿佛回到多年前,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灞水之上,如果桓温有这个决心,或许现在的天下,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而已。
“哦?三分胜算足矣!”桓温拍着楼船栏杆,心同样回到多年前的灞上。
那是他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第七百三十五章 东风
柴桑既克,长江畅通无阻。
水军可以直下建康。
李跃大军还未出发,江南各地不是请降,就是默默观望,一夕之间,楚国只剩下长江下游两岸的郡县。
疆域急剧缩小。
李跃厚赏了投降的桓秘及其部下,按照旧例,降军改编后,
到谢玄手中。
谢玄手上兵力大增,有三万四千余众。
嗷嗷叫的要打
建康,分田分地。
以前打仗是为了所谓的江东朝廷,如今是为了他们自己,士气比黑云军还高。
分田这种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的,很多北方流民经历几代
,也只是从白籍换成了民籍,但土地却是一分都没有。
李跃说到做到,驻扎柴桑期间,拿出一部分江陵、武昌、柴桑等地的田地,分给投降士卒,又给了他们
了大梁的籍,成为庶民。
降军们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变成了狂喜。
“早知大梁给咱分田,还为江东卖什么命?”
“亏得是洪兴皇帝仁义!”
李跃在亲卫陪同下巡视诸营,惊讶于降军们的火热。
不过稍微一想,也就释然了,秦汉以来,普通
能直接分到土地的机会不多。
秦朝军功授田,有统一六国的源动力。
汉朝继之,迎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东汉中后期,士族豪强开始崛起,土地兼并,民不聊生,遂有黄巾之
,魏晋承续东汉之弊,犹有过之,遂有五胡
华。
其后北魏冯太发均田令,推行租调制,百姓皆能得田,北方迅速稳定下来,隋唐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煌煌盛世,然而安史之
,也是均田府兵制的崩溃造成的。
朝廷手上没有田地均给
益增多的
,新增
却依旧要承担赋税徭役,而士族豪强照样兼并土地……
在李跃看来,土地制度与一个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所以梁国想要避免魏晋的覆辙,就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
土地崩溃,连带的,整个民族的气运也跌进
沟里。
这场大战只是表象,本质上是通过战争,完成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
政胜才能战胜。
李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
如果这场土地分配能够完成下去,一个隋唐盛世可以期待,不过前提是子孙稍微成器一些。
“敢问陛下,不知我军何
攻打建康?”谢玄似乎比李跃还要着急。
“不急,让江东百姓和士卒知道大梁国策再说。”李跃一向注重舆论宣传。
大军虽没有继续攻城掠地,但细作和鸿胪吏已经分散各地。
如今的桓温和江东士族已经是瓮中之鳖,就看李跃怎么吃而已。
“五
之前,桓温在濡须发动反击,被我军击退。”卢青拱手道。
李跃点点
,“此战朕能顺江而下,长驱直
,皆因东路诸军牵制之功。”
大军继续在柴桑驻扎。
不过军中开始出现疫病的征兆,有五十多名上吐下泻,身体极度虚弱,连站都站不稳。
出征已经三个多月,江南气候湿热,很多北方将士水土不服。
李跃赶紧将他们所在的军营隔离,令随行军医悉心照料。
应对疫病,梁军上下经验丰富,后勤粮道畅通,各种药材随时取用。
患病将士大多康复,只有两
病亡。
lt;dv style=“text-lgn:center;“gt;
lt;scrptgt;red_x();lt;/scrptgt;【回家的路:WWw.01BZ.cc 收藏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