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二十三以上,非吏即士也!”
“老夫的四个儿子,如今就俱在居延戍边!”说到这个事
时,老将军的脸上已全是骄傲之色。
能将四个儿子全部培养成
,而且俱都继承自己衣钵,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誉!
家庭能世代出武将,这是评价武将世家的基础。
“至于耕作嘛……”徐荣轻轻一叹:“好男儿,岂能躬耕于田野之中,这天下有着大好功业在等着好男儿去夺取,所以,这阳里上下,无有农夫矣!”
“即使是孤儿、失亲之子,乡亲们也会领养,视若己出,送吾这乡校受训!”
“蒙童之时学识字、计数,稍长至成童,则学行伍之术,阵战之法,年二十三即应募于朝廷……只有少数不成才的
,才去做官吏……”
“而诸出阳里之士,虽远在万里之外,也会关心乡亲福祉,每岁取其俸禄、军饷之得十一,以托于吾,以养孤寡,以兴乡校……”
听着徐荣的叙述,刘进等
的脸色都是大变。
若果真若这徐荣所言一般,这阳里就根本不是乡村,而是一个兵营!
所有男子,出生以后就被打上了军队的标签。
他们压根就不研究怎么种田,也懒得去研究。
所有
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训练、应募、当兵,吃皇粮。
而籍贯于阳里的男子,在同等条件下也确实更容易被选拔进汉军的
锐部曲。
枌榆社的子弟!高帝的亲军之后!再没有比这个标签更容易打动军队的军官们的了。
以至于在这里,连淘汰品和残次品,也可以轻松做的胥吏……
张越听了更是目瞪
呆,这阳里的模式,让他有着莫名的熟悉感。
仿佛好像曾经在哪里见到过一般。
以我为本,以他
为食,假政策之利,而私一村之利。
似乎好像某几个他曾如雷贯耳的地方。
只是想不起来,也不敢想起来。
但无论如何,这阳里的这个模式,在现在看来是成功的。
而且是可以进行良
循环的。
从孩提时代开始,所有
都被灌输了尚武思想,
向往军功。
等他们
伍了,当上了汉军的中高层军官后,开始反哺。
然后就像滚雪球一般,只要政策不变,国家依旧尚武和对外强硬。
阳里的这个模式就不可衰减。
这让刘进的心里面有些不是滋味。
他所幻想的乡村,曾是书本上描述的‘
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忧无虑的和谐田园。
至少也是一个
出而作,
落而息的正常世界。
但阳里这样的
况,却彻底打
了他内心的幻想。
“长者何不宣以文教之事,令诸童子皆从圣贤之道……”刘进忍不住拜道:“毕竟,刀剑往来,多有不祥,而行文教之世,则无此虑矣……”
“呵呵……”徐荣似乎对于文官很是不屑,他笑道:“就像那些儒生一般?整天之乎者也,问起桑稼之事,却是一问三不知,连一亩粟田何时浇水,何时拔节,何时收获也不知道?”
“自老夫致仕以来,新丰县换了四个县尊,但没有一个曾经来过乡亭,俱都端坐于县衙之内,摇
晃脑,下面的胥吏说什么就信什么……”
“新丰县的渠道和道路,五年都没有
管过了……”
“枌榆社还好,吾辈有能力自己修葺,但其他乡亭就惨喽!”
“后生们,你当吾这阳里
婢都是哪里来的?”徐荣起身问道。
被徐荣这一顿
,不止刘进,连原本义愤填膺的贡禹、王吉等
也都低下了
。
儒家在上位以前,自我感觉还是特别良好的。
上到董仲舒,下至下面的门徒,都觉得,只要国家能用自己的道理去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必定大治,三代可期。
可是,儒家执政数十年后,连执政者的公羊学派都陷
了
的自我怀疑之中。
自元光以来,天下遭遇二三十次特大自然灾害。
百姓流离失所,数百上千万
民陷于水火之中。
但执政的儒生,却拿不出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只好自己骗自己说是‘天有灾异,乃警
君,务修德以谢之’。
然后,回过
来,儒生们却发现,在很多地方,一些黄老学派的残留者治理或者法家主政之地,灾害的影响却相对要减弱很多。
这就太尴尬了。
若换一个儒家学派,高坐于庙堂之上,或许会心安理得的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当瞎子聋子。
当公羊学派不行。
在《公羊春秋》一书中,孔夫子在描述一件事时用的不同的词,都会被以为是别有
意。
更重要的是,公羊学派的羞耻心特别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