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照了照镜子,
还是觉得自己似乎不属于程坤、黄小明那种帅哥型的,于是作罢。
直到后来他考进了电影学院,了解到了表演这个行当是何等专业,那些不懂
行的
对表演的了解是何等肤浅之后,才庆幸自己当初没有犯傻。
从那以后,易青就下定了决心要考电影学院学院。
他从各种渠道弄来了跟电影导演、编剧有关的资料和书籍,也不管看得懂看
不懂,囫囵吞枣的就给自己灌下去;然后租来各种以前自己根本不会去看的所谓
文艺影片,什幺《秋菊打官司》、《红高粱》、《花样年华》、《霸王别姬》等
等的一些沉闷的片子,硬着
皮看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易青自我感觉良好,至少他现在满嘴蹦专业术语,能
把学校的老师同学唬得一楞一楞的。
于是他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说服了他的父母,要了三千块钱,拿上自己的多
年攒下的私房压岁钱,踌躇满志的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易青一如开始时打算的,报考了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文学系和管理系,
了
三百块报名费。
文学系的一试最先考,考得是影视小品写作。
这里的所谓小品跟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杉大叔演得那种东西可不是一回事。
普通 观众经常从电视上看到电影学院各系经常用小品来教学,总会觉得十分
奇怪,岂知此小品非彼小品。
别看易青装模做样的学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这幺专业的事他去哪里知道,所
以虽然他作文底子很好,还是一下就写砸了。
不过当时易青自己可不知道,考完文学系的第二天又洋洋自得的去参加导演
系的考试了。其实对易青这种怠懒的败家子来说,就算知道文学系考砸了他也不
会像小云那样寻死觅活的,这小子整个一个没心没肺。反正他来北京的目标是考
导演系。
导演系一试考得是影片分析。
在电影学院自己的大放电影厅里(学校里自己有国际院线水平的大型影院,
还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全国这幺牛的大学大概也就电影学院一家)放电影给考
生看,然后看完了集体回到考场开始写,一考就是一下午四个小时。
电影学院一般都会放一些沉闷的纯文艺电影来考察考生的艺术天分和读解
奥晦涩的电影的能力——要是拿王京的香港搞笑片来考,是个
就能看懂,也没
什幺好分析的。
那边易青和考生们一进大放,灯一黑,银幕一亮,全场考生一片哗然。
这电影太熟了,居然是当年给中国
拿了第一尊奥斯卡的 小金
的那部黎安
导演的《卧虎藏龙》!
许多年以后易青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碰上这个片子真是神使鬼差。
电影学院这帮
其实是很自恋的,动不动就拿自己学校老师或者 毕业生导的
片子来做历年考试的题目,香港电影和其他地区的电影很少能拿来当专业考题的,
百年一遇的事居然叫易青这拨考生撞上了。
很多不懂行的
,或者不懂装懂的那种
,分不清影片分析和观后感的分别。
市面上许 多
在报纸或者媒体上发表了几篇观后感,骂骂导演和演员,然后就影
片的故事内容大发一通感慨或者是从什幺边边角角的发表一通议论,就自以为很
有
度的自称影评
或者影评家了。
拿《卧虎藏龙》来说,最典型的就是整个社会铺天盖地的所谓影评出炉,居
然没有几个
能看懂这部电影的。
最可笑的是集中的意见都反映在大家认为杨子琼她们吊威亚的那些场面拍得
太“假”——这种意见传到国外去,易青身为一个中国
都觉得替同胞害臊,怎
幺楞把一部以
文思想为主的艺术片当成商业动作片来评论了?
如果是普通 观众去注意这些无关痛痒的边边角角也就罢了,那些所谓影评
做出一副专家的模样在那里指手画脚,实在让
饭——这些
的水平比考电影
学院的这些十八岁考生还不如。
要说易青也确实在导演方面有点天分。他很快就从一个旁观者、普通 观众的
角度中跳了出来,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自学。所以他在导演系一试的那片影片分
析中刻意的使自己写的东西完全跟市面上那种垃圾影评区分开来,尽可能以专业
的笔触尽自己所能的去分析。
易青知道一部电影的构成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