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注解,何必要辨正伪呢?
但是四大皆空一说所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解法,却出自西域传
的水火土风四相学说。
四相生天地,故曰四大。
四大皆空,则天地空,万法空,此解已为外道婆罗门引作天地正论。
道众经常询问贫道这几种不同阐释究竟孰对孰错。
一旦陷
类似迷思,便是着相。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释均是妙义,归根究底都是空空空空。”
“妙啊!妙啊!”庆云听到此处,拍着大腿,仿佛有所顿悟。
忽觉两侧八道目光见了鬼似得向自己投
过来,只能苦笑解释道,
“我是说大师的法号取得确实高妙。
如果你理解了万法皆空的本质,便能悟其妙义。
而对于无法理解的道众,这个标新立异的法号可以引导他们对空字一法辨证思考,直到有一天顿悟为止。
这个法号本身,就是一记
喝啊。”
空空空空开怀大笑,
“亲甚有佛缘!
能在这一盏茶的功夫里悟出四大皆空的真谛,不枉到此一游啊。
不知其他诸位亲是否亦有所得?”
庆云之外,除了暅之,其他三个
可是真的连一句话都听不懂啊。
暅之虽然听得明白,但是师父所授道论对他影响甚
,让他对这个世界已然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成见,因此只是听了个左耳
,右耳出。
不过他对空空空空大师诸教同源的观点倒是颇感兴趣,知道这位长者确实有真才实学。
若非博古通今,饱读经书,如何能总结出上古诸教的盘根错节?
故而他对大师所怀的敬意,也并不弱于庆云。
就在众
答谢,起身告辞,行至禅房门
的时候,暅之忽然哎呀一声,像似忽然想起了什么。
又是八道目光一起聚来,暅之亦颇感尴尬,赧然辩解,
“之前我听老师解说《道德经》,对于‘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一节,一直不太理解。
之前不明白多学多听,到底有什么不好?
刚才听了空空空空大师论经,忽然想到,这其中的重点并不在‘多闻’,而在‘守于中’。
自己如果没有见解,思考力和判断力,一昧道听途说只会使耳塞目盲,并不见得能让自己受益。
而通过自己的本心来认知,就算空见空闻,所得却都是自己的能力学识。
其中真意,此刻我终于明白了!”
“孺子可教也!”
这一声赞叹,并非佛家机锋。
但此时空空空空和蔼的笑容四周,仿佛正笼罩着一圈淡淡金晕,如佛光般或隐或现。
五
一起躬身拜下,虽未伏跪,其中的虔诚,又怎么会因外相而被误解呢?
“老师在论佛道的时候经常说,
道家讲辨证,认为任何行动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所以多为未必强过无为,因势利导方是正道。
但这其中利害理解起来太难,把握更不易。
许多
把无为当作借
,而非方法,其实是未窥其中门径;
而佛家重因果,以善果为饵诱导善因。
修行的门槛不高,很容易被民众理解。
但真正能悟得佛法真谛,跳出因果,知修道,而非修果,敢
地狱的大师寥寥无几。
这位空空空空,无疑是一位大彻大悟的上师。”
能听到空空空空这样级别的高僧亲自说法,是非常难的的因缘,
几
虽然所悟不同,但或多或少均有所感。
因此自禅房一路走来,倒也三句不离般若。
庆云听到暅之大发感慨,不禁揶揄道,
“二哥,听你的
气,好像也是佛缘
厚呢?”
“哎,大师刚才还夸你悟
好,怎么就忘记万法皆通的道理了?
家师虽然修道,对佛经却是有所涉猎的,甚至还曾亲自抄译过经文呢。”
“阿弥陀佛,原来华阳先生对于佛法亦不失兴趣。贫道闻之,与有荣焉。”
一前一后两位出家
,不知何时自左侧回廊飘了过来。
之所以用飘这个词,是因为没有更加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了。
为首的沙门慈眉微垂,目似朗星,端得是气宇不凡,
一身艳红色的袈裟直罩过了脚面,遮住了行走时下身的摆动,远看去就好似一朵红云涌动,风也似得飘来。
后面那
虽是被遮住了大半个身子,可是一颗光
那是油光锃亮,在阳光下面都能反出金光,除了元法僧,还会是那个?
前这位多半就是道统了。
庆云在大师面前自然不能僭越礼仪,于是强忍着和大哥